關於醫家<蔣儀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蔣儀(明代醫家)
生平與師承
蔣儀,字儀用,明代嘉善(一作嘉興,今均屬浙江省)人,為明末重要醫家。其醫學淵源可追溯至明代著名醫學家王肯堂,蔣儀師從王肯堂弟子張玄瑛,得授王氏醫學真傳,並獲《醫鏡》原編。此師承關係使蔣儀深得金壇王氏醫學精髓,尤其擅長內科雜病診治。
醫學著作
《醫鏡》
蔣儀得王肯堂《醫鏡》原稿後,加以輯訂刊行。該書內容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,其編撰特點在於:
- 以臨床實用為導向,論述簡明扼要
- 方藥配伍精當,切合鄉里醫療需求
- 診治方法融合了王肯堂學術思想與蔣儀自身臨床經驗
- 特別重視脈診與證候辨析的結合
《藥鏡》
蔣儀仿《醫鏡》體例所著,為其藥物學代表作,特色如下:
- 分類體系:突破傳統上、中、下三品分類,創新性地按藥性分為溫、熱、平、寒四部
- 編排形式:各藥主治功效以駢文概括,便於記誦,如「人參味甘,大補元氣,止渴生津,調榮養衛」
- 補充內容:
- 《拾遺賦》:補錄前書未載藥物
- 《疏原賦》:闡釋藥物本源與性效關係
- 《滋生賦》:增補新發現藥用物種
《醫藥鏡》
崇禎十四年(1641年),蔣儀將《醫鏡》與《藥鏡》合刊為《醫藥鏡》,形成完整的醫藥理論體系。此合刊本體現了蔣儀「醫藥並重」的學術思想,強調:
- 醫理與藥理相通
- 辨證與用藥相須
- 理論與實踐結合
學術特色
蔣儀醫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:
診治特點
- 重視四診合參,尤其強調脈診與舌診的配合
- 辨證注重臟腑氣血關係
- 治療善用調和之法,少用峻烈之品
用藥風格
- 藥性把握精準:對藥物四氣五味有獨到見解
- 配伍嚴謹:注重君臣佐使的合理搭配
- 劑量考究:根據證候輕重靈活調整用量
- 注重炮製:強調不同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
理論貢獻
- 發展了王肯堂的「醫鏡」理論,強調醫學如鏡,應明照病源
- 提出「藥性如鏡」說,認為藥物特性可照見疾病本質
- 建立「醫藥相照」的整體觀,主張醫者需兼通醫理與藥性
考辨說明
需特別辨明的是,正德九年(1514年)進士蔣儀(原籍崑山,後作天津衛軍籍)與醫家蔣儀並非同一人。《天津縣新誌》誤將《藥鏡》作者歸於前者,實為謬誤。二者雖同名,但生活年代相差百餘年,且籍貫、事跡迥異。
歷史影響
蔣儀的醫學著作在明末清初廣為流傳,尤其《醫藥鏡》因內容實用、編排簡明,成為當時鄉村醫家的重要參考。其藥物分類方法對後世本草學發展有一定啟發作用,所創駢文藥性概括體例亦為後世多部本草著作所效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