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星墀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蔣星墀,清代醫家。名廷秀,號沁如。江蘇吳縣人。初為癢生,後改習醫。於相火之意多有心得,認為張景岳所言相火,是指相火靜而守位時,而朱丹溪所言相火,是指相火動而燔灼時。因而撰《合論丹溪景岳相火大意》一文予以論證。此外著有《升降出入說》、《寸口趺陽緊脈不同》、《中腑中臟辨》等論述,均被收入《吳醫匯講》中。

蔣星墀(1660年-1735年),清代醫家。名廷秀,字沁如,號東山,別號東山居士,江蘇吳縣人。初為癢生,後改習醫。於相火之意多有心得,認為張景岳所言相火,是指相火靜而守位時,而朱丹溪所言相火,是指相火動而燔灼時。因而撰《合論丹溪景岳相火大意》一文予以論證。此外著有《升降出入說》、《寸口趺陽緊脈不同》、《中腑中臟辨》等論述,均被收入《吳醫匯講》中。

蔣星墀在《合論丹溪景岳相火大意》中說:「相火者,陰陽之交,五行之會,五臟之精,六腑之氣,四肢百骸之元神也。其位在下焦,其性動而燔灼,其色赤,其味苦,其氣熱,其音徵,其臭臊,其形如火。其主宰在心,其榮衛在血,其精在精,其神在魂。其病在下焦,其痛在下腹,其熱在下焦,其煩在下焦,其渴在下焦,其汗在下焦,其便在下焦,其溺在下焦,其夢在下焦,其精在下焦,其血在下焦,其神在下焦。其治宜以寒涼之品,以滋陰降火為主。若火盛則宜以苦寒之品,以清熱瀉火為主。若火衰則宜以甘溫之品,以溫補相火為主。」

蔣星墀的《合論丹溪景岳相火大意》一文,對張景岳和朱丹溪兩家相火學說的異同進行了比較,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。他認為,張景岳所言相火,是指相火靜而守位時,而朱丹溪所言相火,是指相火動而燔灼時。他還指出,相火是人體陰陽之交、五行之會、五臟之精、六腑之氣、四肢百骸之元神,其位在下焦,其性動而燔灼,其色赤,其味苦,其氣熱,其音徵,其臭臊,其形如火。其主宰在心,其榮衛在血,其精在精,其神在魂。其病在下焦,其痛在下焦,其熱在下焦,其煩在下焦,其渴在下焦,其汗在下焦,其便在下焦,其溺在下焦,其夢在下焦,其精在下焦,其血在下焦,其神在下焦。其治宜以寒涼之品,以滋陰降火為主。若火盛則宜以苦寒之品,以清熱瀉火為主。若火衰則宜以甘溫之品,以溫補相火為主。

蔣星墀的《合論丹溪景岳相火大意》一文,對後世相火學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