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星墀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蔣星墀(清代醫家)

生平與背景
蔣星墀,名廷秀,號沁如,江蘇吳縣人。早年為癢生(科舉制度中的生員),後轉而專攻醫術,成為清代中醫學領域的重要人物。其學術思想深受歷代醫家影響,尤其對「相火」理論有獨到見解,並透過著述闡發己見,著作多收錄於《吳醫匯講》中。

學術貢獻

  1. 相火理論之辨析
    蔣星墀針對明代張景嶽與元代朱丹溪對「相火」的論述提出整合性觀點:

    • 張景嶽之相火:強調相火「靜而守位」,為人體生理之火,藏於命門,溫煦臟腑,維持正常機能。
    • 朱丹溪之相火:側重相火「動而燔灼」,指其妄動為病理性之火,易耗傷陰液,導致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證。
      蔣氏認為兩者實為一體兩面,撰《合論丹溪景嶽相火大意》闡明此理,主張相火需「潛藏為用,妄動為害」,深化了中醫對火熱病機的認識。
  2. 脈診與辨證專論

    • 《寸口趺陽緊脈不同》:探討寸口脈(手太陰肺經)與趺陽脈(足陽明胃經)緊脈的差異,結合臨床指出緊脈主寒、主痛,但在不同部位反映的病機各異,如趺陽緊多關聯中焦寒積,寸口緊則常見於外感風寒。
    • 《中腑中臟辨》:辨析中風病「中腑」與「中臟」的區別。中腑者病淺,多見經絡症狀(如口眼歪斜);中臟者病深,常現神志障礙(如昏聵失語),對清代中風辨證具有指導意義。
  3. 氣機理論闡發
    在《升降出入說》中,蔣氏繼承《內經》「升降出入,無器不有」之旨,強調人體氣化運動的動態平衡。認為臟腑功能賴氣機升降(如脾升胃降)與表裏出入(如肺主宣肅)協調,若失常則生百病,此論為後世治療氣滯、氣逆等病提供理論依據。

著作與影響
蔣星墀的醫論以簡練務實著稱,善於結合經典與臨床,其文章收錄於《吳醫匯講》——中國早期醫學期刊,與葉桂、薛雪等吳門醫家共同豐富了清代溫病學與雜病論治的內涵。其對相火的辯證理解,尤為後世研究火熱證候者所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