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孝琬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蔣孝琬
蔣孝琬為唐代著名本草學家,生平里居未詳,然其於藥物鑑別與本草學研究上頗具造詣。唐代為中醫藥學發展之重要時期,官方與民間皆重視藥材之採集、炮製與應用,蔣氏於此背景下,結合前人經驗與自身實踐,撰有《加註雜註本草》一書,對藥物性味、功效及真偽鑑別多有闡發。
唐代本草學承襲漢魏以來之傳統,並受佛教醫學與西域藥學影響,藥物種類大增,亟需系統整理。蔣孝琬之著作或為對當時流行本草之補充註解,內容可能涉及藥物產地、採收時節、炮製方法及臨床配伍等,惜原書已佚,僅能從後世醫籍引文中窺其片段。
中醫藥學中,藥物鑑別為關鍵技藝,尤以「道地藥材」之辨識為核心。蔣氏所處時代,藥材貿易興盛,偽劣混雜之弊漸顯,故其著作或強調「形、色、氣、味」四診之法,如人參以「蘆頭密環、紋理細膩」為真,茯苓以「體重堅實、斷面光亮」為佳,此類經驗對後世《本草綱目》等典籍具啟發意義。
此外,唐代醫家重視藥性理論,蔣孝琬可能進一步闡釋藥物「四氣五味」與歸經關係,如黃連苦寒入心經、桂枝辛溫走肺衛等,反映當時「藥性—臟腑」理論之深化。其註解或亦涉及藥物配伍禁忌,如「十八反」「十九畏」之雛形,為臨床用藥安全提供依據。
蔣孝琬之貢獻,體現唐代本草學承先啟後之特色,融合實證與理論,對中藥學發展影響深遠。其著作雖散佚,然透過後世文獻之轉引,仍可略窺其學術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