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希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蔣希曾—清代醫家

蔣希曾(1826年-1902年),字嘯漁,泉塘(今湖南臨湘)人,是清代的一位醫家。他起初研習儒家學說,但在鹹豐三年(1853年)拋棄儒家學說成為戎人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他的母親去世,這一事件促使他改行學習醫術。經過數年的努力,他成功成為一位有成就的醫生。在他行醫的三十多年中,他對當時的醫學習慣感到遺憾,因為有些醫師過度使用傷寒的療法來治療溫熱病、江、浙、閩、廣地區的醫師習慣於冷敷並對熱敏感,並過度使用滋陰性藥物以及對咳血過度警惕等。蔣希曾對這種狀況感到非常厭惡,所以他將容易混淆的臨床症狀,以及其他類似的病徵進行了詳細的辨證,並整理成了《醫驗辨似》這本兩卷的著作(1896年出版),其中列出了32種疑似症狀,如「伏暑似虛勞證」、「陽虛似外感證」、「產後受風似虛脫證」等,辨析說明非常詳細,對臨床診斷有很大幫助。

《醫驗辨似》對醫學的影響

蔣希曾在《醫驗辨似》一書中提到:「伏暑似虛勞證,這種疾病都是由於暑熱的氣息在體內積聚,造成氣血不調,陰陽失衡,因此症狀與虛勞很相似。但虛勞的人多是因為長期病弱,而導致陰陽失調;而伏暑的人多是因為暑熱的氣息在體內積聚,造成氣血不調,陰陽失衡。儘管這兩者有相似之處,但病因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。虛勞的人應該補益脾胃,伏暑的人應當清暑解熱。」

蔣希曾還提到:「陽虛似外感證,這種疾病都是由於陽氣不足,體內的衛氣無法保護身體免受外邪的入侵,因此症狀很像外感。但這些病人多是因為天生不足,或因養生不當,而導致陽氣不足;而外感的人多是因為感受到風寒、風熱等外邪所導致。儘管這兩者有相似之處,但病因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外感的人應該解表散寒,陽虛的人應當補益陽氣。」

此外,蔣希曾還提及了「產後受風似虛脫證」,這種疾病都是因為產後受風,導致氣血不調,陰陽失衡,因此症狀與虛脫相似。但虛脫的人多是因為長期病弱,而導致氣血不調,陰陽失衡;而產後受風的人多是因為產後受風,導致氣血不調,陰陽失衡。儘管這兩者有相似之處,但病因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不同。虛脫的人應該補益脾胃,產後受風的人應當祛風解表。

《醫驗辨似》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。蔣希曾提出的「伏暑似虛勞證」、「陽虛似外感證」、「產後受風似虛脫證」等疑似症狀成為後來醫師在辨證論治時的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