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希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蔣希曾(生卒年不詳),字嘯漁,清代醫家,湖南臨湘(今屬岳陽)泉塘人。早年習儒,後於鹹豐三年(1853年)投身軍旅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因母病逝,感懷醫術未精未能救治,遂棄武從醫,潛心鑽研岐黃之術。歷經數載寒暑,終成一方名醫,行醫濟世三十餘載。

蔣氏臨證之際,察覺時醫流弊甚多,尤以「誤治溫熱」與「濫用滋陰」為甚。彼時江浙閩廣之地,醫者多畏熱喜涼,凡遇外感發熱,輒以傷寒辛溫發散之法治溫熱病,致邪熱壅滯;或見吐血之症,不辨虛實,概斷為癆瘵而妄投滋陰降火之劑,反傷脾胃陽氣。蔣氏深惡此風,遂以臨床實證為基,撰《醫驗辨似》二卷(刊於1896年),專論「陰陽虛實疑似之證」,旨在匡正時謬。

《醫驗辨似》之學術特色

該書輯錄三十二則易混淆之證候,如「伏暑似虛勞證」、「陽虛似外感證」、「產後受風似虛脫證」等,每條皆從病因病機、脈象舌苔、症狀異同等方面詳加辨析。例如:

  1. 伏暑似虛勞:夏月感暑,邪伏陰分,症見潮熱、盜汗、消瘦,極似陰虛癆熱。然伏暑之脈多濡數,舌苔薄黃而膩;虛勞則脈細數,舌紅少苔。治當清透暑邪,若誤用滋陰斂汗,反致邪遏難解。
  2. 陽虛似外感:陽氣式微者,常見惡寒、頭痛、身倦,狀若風寒表證。然陽虛之惡寒得溫稍減,脈沉弱無力;外感則脈浮緊或浮數,且多伴鼻塞、噴嚏。誤用發汗,必傷元陽。

蔣氏之辨證思路,深合《內經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之旨,強調「審證求因」與「同中求異」。其論述不僅援引《傷寒論》、《溫病條辨》等經典,更融入個人臨床心得,如指出「產後受風」當分氣血虧虛與風邪外襲之輕重,不可概用補益或峻汗。此類辨析,對後世醫家處理複雜證候頗具啟發。

學術影響與評價

蔣希曾身處晚清溫病學興盛之際,其著作反映當時醫界對「寒溫分治」與「辨證精準化」之需求。《醫驗辨似》雖非宏篇巨帙,然以實用性見長,尤適於初涉臨床者研習,可免「虛實寒熱之誤」。近代中醫文獻學家謝觀《中國醫學源流論》亦提及此書,譽其「於疑似之間,剖判分明,足矯俗弊」。

蔣氏生平雖史料有限,然其以儒通醫、由兵轉醫之經歷,恰是清代「儒醫」群體之縮影。其學術成就,不僅在於糾正時醫偏謬,更在於傳承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精神,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