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希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蔣希曾(1826年-1902年),字嘯漁,泉塘(今湖南臨湘)人。清代醫家。初習儒,咸豐三年(1853年)棄儒從戎。同治元年(1862年)其母病故,傷痛於母病之不治,乃改習醫,數年後有成。行醫三十餘年,有感於時醫或以傷寒之法治溫熱病,又江、浙、閩、廣醫家積習喜涼畏熱,或一遇吐血則謂之癆病而濫用滋陰等等,深惡其非。故取臨證中陰陽虛實易於混淆者,及其他疑似之證,詳加辨析,編成《醫驗辨似》二卷(1896年),共列「伏暑似虛勞證」、「陽虛似外感證」、「產後受風似虛脫證」等疑似證32條,辨析詳明,頗有助於臨床診斷。

蔣希曾在《醫驗辨似》中寫道:「伏暑似虛勞證,其病皆因暑熱之氣,鬱蒸於內,而致氣血不和,陰陽失調,故其證候,多與虛勞相似。但虛勞之人,多因久病體虛,而致陰陽失調,而伏暑之人,多因暑熱之氣,鬱蒸於內,而致氣血不和,陰陽失調。二者雖有相似之處,但其病因不同,故其治法亦不同。虛勞之人,宜補益脾胃,而伏暑之人,宜清暑解熱。」

蔣希曾還在《醫驗辨似》中寫道:「陽虛似外感證,其病皆因陽氣不足,衛外不固,而致外邪侵襲,故其證候,多與外感相似。但外感之人,多因感受風寒、風熱等外邪所致,而陽虛之人,多因先天不足,或後天失養,而致陽氣不足。二者雖有相似之處,但其病因不同,故其治法亦不同。外感之人,宜解表散寒,而陽虛之人,宜補益陽氣。」

蔣希曾在《醫驗辨似》中寫道:「產後受風似虛脫證,其病皆因產後受風,而致氣血不和,陰陽失調,故其證候,多與虛脫相似。但虛脫之人,多因久病體虛,而致氣血不和,陰陽失調,而產後受風之人,多因產後受風,而致氣血不和,陰陽失調。二者雖有相似之處,但其病因不同,故其治法亦不同。虛脫之人,宜補益脾胃,而產後受風之人,宜祛風解表。」

蔣希曾的《醫驗辨似》對後世醫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。他提出的「伏暑似虛勞證」、「陽虛似外感證」、「產後受風似虛脫證」等疑似證,為後世醫家辨證論治提供了重要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