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樹杞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蔣樹杞(字璧山),清末民初著名醫家,浙江臨海人,生卒年不詳。其學術淵源深厚,不僅承襲家傳醫學,更廣泛涉獵西醫知識,為早期提倡「衷中參西」之代表人物。蔣氏博通經史,兼擅堪輿、星卜之術,然畢生心力傾注於醫道,尤精溫病與伏邪理論,臨證注重實證與學理互參,對近代中醫溫病學發展頗具影響。

學術背景與特色

  1. 家學與西學交融
    蔣氏醫學根基源自家族傳承,深諳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同時積極研讀當時傳入之西醫著作。其診療特色在於以中醫辨證為體,輔以西醫解剖生理之說解構病機,如《伏溫證治實驗談》中援引微生物學解釋「伏邪」潛伏特性,體現「以中融西」的創新思維。
  2. 伏邪溫病理論發展
    繼承吳又可《溫疫論》、葉天士「伏氣」學說,蔣氏提出「伏溫由蘊蓄而發」的觀點,強調外感溫邪可潛伏體內,待正氣虛衰或新感引動而發病。其著作系統論述伏邪潛藏部位(如膜原、少陰)、發病條件(氣候、體質)及辨證要點(舌脈特徵、傳變規律),補益了傳統溫病學對隱匿性感染的認識。
  3. 診療實證取向
    臨床注重觀察病程演變與藥效反應,書中記錄大量治驗案例,如以「清透伏熱、滋陰托邪」法治療春溫晚發者,詳載用藥進退依據。其處方善用石膏、知母清氣分,配合青蒿、鱉甲透伏熱,並根據西醫診斷調整劑量,展現靈活辨治風格。

著作與學術貢獻

  • 《伏溫證治實驗談》(1920年刊行)
    全書分六卷,首論伏溫病因病機,次析證型(如濕溫、暑溫伏邪),末附醫案與方劑評議。重要創見包括:
    • 提出「伏邪分層透解」治法,區別淺層(透表)、深層(搜絡)伏邪用藥差異
    • 融合西醫發病理論,解釋溫病傳變與體液代謝關係
    • 改良傳統方劑,如化裁青蒿鱉甲湯加入西洋參,增強益氣透邪之效

蔣氏學說雖受時代限制,部分西醫觀點今日視之或有謬誤,然其嘗試建構中西醫理對話的開拓精神,以及對伏邪理論的實證化整理,仍為中醫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參照。其著作現存版本稀少,近年漸受溫病學研究重視,尤在熱帶醫學與感染性疾病領域具啟發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