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蔣公愉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蔣公愉
蔣公愉,清代醫家,原籍吳越(今江蘇、浙江一帶),後遊歷嶺表(今廣東地區)。嘉慶五年(1800年),其客居胥江官舍時罹患蠱脹病,病情危篤。危急之際,憶及祖母精通醫術,尤擅治療疑難雜症,遂翻檢遺物,尋得祖傳治蠱方劑十九則,依方用藥後,自身蠱脹竟得痊癒。後以此方救治他人,亦屢見奇效。嘉慶十五年(1810年),獲其方者將此十九方輯錄成書,題名《經驗蠱脹十九方》,刊行於世,流傳後代。
中醫背景與蠱脹病解析
蠱脹,又稱「鼓脹」,屬中醫臌脹病範疇,其特徵為腹部脹大如鼓,皮色蒼黃,甚則腹壁青筋暴露。此病多因氣滯、血瘀、水停所致,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清代醫家多將蠱脹歸因於濕熱蘊結或情志鬱結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水濕內停。
蔣公愉所傳《經驗蠱脹十九方》,當屬針對蠱脹的經驗方集,可能結合行氣利水、活血化瘀、健脾祛濕等治法。清代醫籍中,類似方劑常含茯苓、澤瀉、大腹皮等利水藥,輔以香附、枳殼理氣,或桃仁、紅花活血,體現「標本兼治」原則。
學術價值與影響
蔣氏方雖未見廣泛載於主流醫典,然其以家傳驗方救治危症,反映清代民間經驗醫學的傳承特色。蠱脹在當時屬難治之症,此十九方之效,或為針對特定證型(如水濕困脾或肝鬱氣滯型臌脹)而設,具臨床參考意義。
此外,蔣公愉之事蹟亦彰顯中醫家族醫學的傳統,許多珍貴驗方藉由家族內部傳承,補官方醫學之未備。其方刊行後,或為嶺南地區醫家所重,融入地方性治療經驗之中。
(全文以中醫專業視角撰述,聚焦蔣公愉生平、蠱脹病理及方書價值,未涉現代醫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