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塞
鼻塞為中醫常見證名,指鼻腔阻塞不通,常伴隨呼吸不暢、嗅覺減退等症狀。中醫認為鼻塞多與外邪侵襲、肺氣失宣、經絡壅滯相關,其病因病機可因風寒、風熱、肺火等不同證型而異,治療上需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風寒襲肺:風寒外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鼻竅不利,症見鼻塞聲重、流清涕,或兼惡寒發熱。
- 風熱壅肺:風熱之邪上犯鼻竅,氣血壅滯,症見鼻塞涕黃、嗅覺減退,或伴咽喉腫痛。
- 肺火熾盛:肺經鬱熱,上攻鼻竅,症見鼻塞乾燥、鼻黏膜紅腫,甚則出血。
- 氣血瘀滯:久病或體虛者,氣血運行不暢,鼻竅絡脈瘀阻,症見持續性鼻塞,嗅覺失靈。
辨證論治
-
風寒證
- 表現:鼻塞聲重,流清涕,惡寒無汗,舌苔薄白。
- 治法:疏風散寒,宣肺通竅。
- 方藥:參蘇飲、羌活湯加減。
-
風熱證
- 表現:鼻塞涕黃,嗅覺減退,發熱頭痛,舌紅苔薄黃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宣肺開竅。
- 方藥:菊花茶調散、辛夷清肺飲加減。
-
肺熱證
- 表現:鼻塞乾燥,鼻黏膜紅腫,或見鼻衄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清肺瀉火,涼血通竅。
- 方藥:黃連清肺飲、瀉白散加減。
-
氣滯血瘀證
- 表現:鼻塞日久,嗅覺遲鈍,鼻甲肥大,舌暗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開竅。
- 方藥:通竅活血湯、畢澄茄丸加減。
外治法與針灸
- 針灸:取迎香、印堂、合谷等穴,以宣通鼻竅。
- 薰鼻法:以辛夷、蒼耳子等藥煎湯薰蒸,助通竅散邪。
鼻塞雖多屬外感所致,然久病或體質因素亦可致頑固性鼻塞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理臟腑氣血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