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鼻塞,或稱鼻堵,鼻不通氣,是指呼吸之氣通過鼻腔時受阻而言。在古代醫學文獻中,鼻塞又稱鼻窒,一般認為窒、塞也。根據病因、病理的不同,臨床上有發作性、交替性、持續性、間隔性等不同的表現。
【常見證候】
風寒鼻塞:鼻塞呈發作性,伴鼻流清涕,打噴嚏。全身症狀有發熱、惡寒等,舌苔薄白,脈浮或浮緊。
風熱鼻塞:鼻塞重,呈發作性,流黃涕,伴有發熱、頭痛、惡風、汗出、口渴、咽痛等症,舌苔薄黃,脈浮數。
肺經鬱熱鼻塞:鼻塞日久,呈間隔性或持續性,涕粘黃,伴頭脹悶,嗅覺差,記憶力減退,舌質紅,苔黃,脈弦數。
肝膽濕熱鼻塞:鼻塞涕多,黃濁而臭,纏綿日久,嗅覺較差,記憶力減退,伴有咽乾、口苦、目昏耳鳴等症,舌質紅,苔黃,脈弦數。
肺腎兩虛鼻塞:鼻塞呈持續性,時輕時重,伴有嗅覺減退,鼻乾而癢等症,舌苔薄白,脈細。
【鑒別分析】
風寒鼻塞與風熱鼻塞:二症均為外感風邪所致,風寒鼻塞,係風寒犯肺,肺氣失宣。風熱鼻塞,因風熱上擾,鼻塞不通。前者以鼻流清涕,鼻粘膜稍紅為主,後者,鼻涕黃稠,鼻粘膜紅明顯。因風寒者,當疏風散寒通竅之法,用辛夷散。因風熱者,宜疏風清熱通竅,桑菊飲合蒼耳子散主之。
肺經鬱熱鼻塞與肝膽濕熱鼻塞:二證雖皆為熱證,但前者為風熱之邪逗留肺系,氣機失調,肺失清肅所致,症見鼻塞、粘黃涕,宜疏風清熱,排膿通竅,方選蒼耳子散。後者為肝膽濕熱,移熱於腦而成,症見鼻涕多而且黃稠有臭味并有頭昏等症,當用化濁解毒,清肝膽濕熱之法。方用豬膽藿香丸。
肺腎兩虛鼻塞:肺開竅於鼻,肺氣虛,鼻失榮養;腎陰虛,津液不得上承,則虛燥生風,肌膜受灼損傷。鼻腔寬陽,有乾痂附著是本證的特點,並有耳聾、耳鳴、頭暈等症,治宜養陰潤燥,滋補肺腎之法,方用增液湯合百合固金湯。
【文獻別錄】
《東垣十書》"若因飢飽勞役,損脾胃,生發之氣既弱,其營運之氣不能上升。邪塞孔竅,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矣。宜養胃氣,使陽氣、宗氣上升,鼻管則通矣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