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將軍之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將軍之官——肝臟的中醫涵義探析
在中醫理論中,肝被尊稱為「將軍之官」,此稱謂源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:「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。」此比喻不僅揭示肝臟的生理功能,更彰顯其於人體中的戰略地位,猶如統帥三軍的將領,主司謀略與決斷。
肝為「將軍」的生理基礎
- 主疏泄,調暢氣機
肝的疏泄功能體現於調節全身氣血運行,猶如將軍指揮軍隊般協調臟腑運作。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若疏泄失常,可致氣機鬱滯,引發情志不舒、胸脅脹滿等症,甚則影響脾胃升降,形成「肝脾不調」之證。 - 藏血以應變
肝具貯藏與調節血液之功,如同將軍儲備兵力以應戰。《內經》言:「人臥血歸於肝」,睡眠時血歸藏於肝,以供日間活動所需。若肝血不足,可致筋脈失養、目眩昏花,或女性月經量少等症。 - 主謀慮,繫於神魂
中醫認為肝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,其藏魂,主決斷與謀劃。肝氣充足則思慮敏捷,反之則易猶豫不決或急躁易怒,此即「謀慮出焉」的深意。王冰註解強調「潛發未萌」,意指肝能預判未顯之病機,提前調節以維平衡。
肝與他臟的互動關係
- 肝與膽相表裏
肝膽經脈互絡,膽為「中正之官」,二者共司勇怯。肝氣疏泄助膽汁分泌,故肝鬱可致膽氣不舒,出現口苦、膽怯等症。 - 肝木克脾土
五行中肝屬木,脾屬土,肝氣過亢可橫逆犯脾,導致腹脹、泄瀉等「肝旺乘脾」之象;反之,脾虛亦可能招致肝氣相對偏盛。
肝的病理特徵
肝為剛臟,其病多見「風」「火」「鬱」等證候:
- 肝陽上亢:頭暈目赤,面紅耳赤,猶如將軍暴怒失控。
- 肝風內動:因陰血虧虛而生風,出現抽搐、震顫等症,似軍隊譁變。
- 肝氣鬱結:情志抑鬱、脅痛,反映將軍謀慮過度而氣機壅滯。
總結肝的「將軍」特性
肝臟在中醫視角下,不僅是解剖器官,更是調節身心、權衡應變的核心。其「將軍」之職,既需剛健果敢以疏泄氣血,又需深謀遠慮以藏血安魂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。透過此喻,可更深刻理解肝於人體動態平衡中的關鍵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