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江秋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江秋
江秋,字涵敦,號筆花,清代歸安(今浙江吳興)人。嘉慶十三年(1808年)中進士,曾任廣東會同知縣,後因病辭官返鄉,潛心鑽研醫學。因見民間百姓常因迷信延誤病情,甚至危及性命,遂發願著述,以濟世救人。其代表作《筆花醫鏡》四卷,內容簡明實用,流傳甚廣,對清代中醫普及影響深遠。
《筆花醫鏡》之學術特色
- 簡明辨證,切合實用
江秋鑒於民間醫藥知識匱乏,故《筆花醫鏡》以簡潔清晰為要,摒棄繁瑣理論,直接列舉常見病症之辨證要點與用藥法則。書中按臟腑分類,詳述各科疾病之病因、病機及治法,並附方劑配伍,便於初學者與一般民眾參考。 - 重視臟腑辨證
該書以臟腑為綱,結合氣血陰陽理論,分析疾病本質。如論「心部」時,區分心氣虛、心血虛、心火亢盛等證型,並對應推薦歸脾湯、天王補心丹等方劑,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之核心思想。 - 方藥平穩,注重療效
江秋選方多取歷代醫家驗方,並化裁為簡便易得之配伍。書中強調「藥貴精專」,避免峻烈之品,如治療外感風寒時,推崇蔥豉湯、荊防敗毒散等平和方劑,適合民間急症調理。
江秋之醫學思想
江秋深受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影響,主張「醫者意也,貴在變通」,反對拘泥古方。其著作融合臨床經驗,尤其注重「望聞問切」四診合參,書中多處提醒醫者須細察患者神色、舌脈,以明辨虛實寒熱。此外,他亦強調「治未病」觀念,提倡日常調攝,如飲食節制、情志舒暢等養生之道。
歷史評價
《筆花醫鏡》因語言通俗、內容精要,成為清代中醫入門經典之一,後世醫家如陸懋修等均曾引用其說。江秋雖非宮廷御醫,但其立足民間需求,推動醫學知識普及,在中醫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