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江考卿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江考卿(1771-1854年),字國興,號瑞屏,清代著名傷科醫家,江西婺源人氏。其生平精研骨傷諸症,尤擅接骨續筋之術,於清代骨傷醫學領域獨樹一幟。

江氏醫術最顯著者,乃首創「異骨填接法」。此法突破傳統傷科框架,以他處骨骼填補碎裂骨位,開創骨傷修復新徑。其理論根源於中醫「形氣相資」之說,認為骨雖為形質,然需氣血濡養方能續接,故取健康骨質為基,輔以活血化瘀之藥,促其與傷處氣血相融。此術較《正體類要》所載傳統接骨法更進一步,為清代骨傷科重大突破。

所撰《傷科方書》(又稱《江氏傷科學》)集中其臨證精要,特色有三:其一,首載「碎骨鑲嵌術」操作細則,詳述取骨部位、嵌合角度及固定要領;其二,創製「活血接骨膏」,以當歸、血竭、自然銅為主藥,佐以麝香透竄之力,促進骨痂形成;其三,提出「三期辨治」理論,將骨傷癒合明確分為瘀滯期、接續期、固本期,各期用藥迥異。此書較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更重臨床實用,現存清道光年間刻本藏於中國中醫研究院。

江氏學術淵源可溯及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,然其創新處在於融合解剖實證。相傳曾親驗刑餘之骨,觀察骨理紋路,故其「骨縫對合論」強調「依骨紋走勢接續,如榫卯相合」。此說暗合現代骨癒合生物力學原理,體現中醫傷科「形神兼顧」之特色。

其門人趙廷海於《救傷秘旨》中多引江氏治法,謂其「接骨如續弦,必察經脈流注」。當代中醫骨傷科學界將江氏與錢秀昌、胡廷光並列為清代傷科三大家,其異骨移植理念更被視為中醫組織移植術之先聲。婺源江氏傷科流派傳承至今,仍恪守「以形養形,以氣動形」之治療準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