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江誠立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清代醫家江誠立,字朝宗,江蘇吳縣人,生平事蹟流傳甚少,然其醫學著作《核骨(?吳)脛腨踹辨》載於唐大烈所輯《吳醫匯講》,足見其於中醫解剖與經絡理論之造詣。
該文題名所涉「核骨」、「脛」、「腨」、「踹」等術語,皆屬中醫下肢解剖之專有名詞,尤與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陽膽經等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
- 核骨:
中醫典籍多指足部第一蹠骨頭隆起處,即「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」,屬脾經所過。《醫宗金鑒》稱此為「孤拐骨」,與現代解剖學之第一蹠骨頭相當,脾經公孫穴即位於其下緣。江氏辨析此骨,或為釐清經絡定位與臨證取穴之依據。 - 脛與腨:
「脛」為小腿內側骨(脛骨即脛骨),而「腨」專指腓腸肌隆起處,俗稱「小腿肚」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足太陽膀胱經「循腨腸」,其承山穴即位於腨肌分界。江氏辨此二者,當關乎經筋病候與針灸治療之區分。 - 踹:
古醫籍中或通「腨」,然《類經》另注為「足跟」,涉及腎經循行。江氏考證此字,可能針對足少陰腎經「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」之描述,以明經脈與骨骼之對應關係。
江誠立之文雖佚失,然由題名可推測其結合《內經》骨度理論,辨析經絡與解剖標誌,反映清代醫家重考據之風。此類考證於針灸臨床尤具意義,如脾經太白穴取於核骨前、膀胱經承筋穴定位腨腸中央,皆需精確掌握術語所指。
《吳醫匯講》作為早期醫學期刊,收錄此文,亦見江氏之說在當時吳門醫派中具學術價值,足補傳統經絡理論與局部解剖之細部論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