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箭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箭風
箭風為中醫病名,乃痛風之俗稱,亦與「歷節」「白虎歷節」等病症密切相關。此證首見於《靈樞》,稱之為「賊風」;《素問》歸為「痺證」範疇;至《金匱要略》則名為「歷節」,後世醫家又稱「白虎歷節」,形容其疼痛劇烈如虎咬,或如箭矢所傷,故得「箭風」之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箭風多因正氣不足,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痺阻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,尤以濕邪為重,濕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,久而化熱,形成濕熱痺阻。
- 氣血凝滯: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痰瘀互結,留滯關節,發為腫痛。
- 肝腎虧虛:若病久不癒,肝腎精血虧耗,筋骨失養,則病情纏綿難癒。
臨床表現
箭風之典型症狀為關節猝然紅腫熱痛,痛如錐刺,尤常見於足大趾、踝、膝等處,發作時關節活動受限,甚則局部皮膚黯紫,觸之灼熱。其痛多於夜間加劇,與西醫「痛風性關節炎」之表現相似。
與相關病證之異同
- 歷節:泛指關節腫痛、變形之症,箭風屬其中一類,然歷節更強調關節變形及病程遷延。
- 白虎歷節:特指疼痛劇烈者,與箭風皆以痛勢急驟為特徵,二者常混稱。
- 痺證:為廣義風寒濕痺之總稱,箭風屬熱痺或濕熱痺之範疇。
中醫治法
歷代醫家對箭風之治療,主張分階段辨證施治:
- 急性期:以清熱利濕、通絡止痛為主,常用方如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合當歸拈痛湯,佐以活血化瘀之品。
- 慢性期:著重滋補肝腎、化痰逐瘀,方選獨活寄生湯或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減,兼顧扶正祛邪。
- 外治法:可配合針灸(取穴如陽陵泉、三陰交等)或藥敷(黃柏、大黃等研末調敷),以緩解局部腫痛。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·痿痺門》指出:「痛風一證……多由風寒濕氣乘虛襲於經絡,氣血凝滯所致。」強調外邪與氣血不通為發病關鍵。《醫學入門》亦載:「遍身骨節疼痛,晝靜夜劇,如虎齧之狀,名曰白虎歷節風。」進一步描述其疼痛特徵。
綜觀之,箭風屬中醫痺證之特殊類型,其辨證需結合外邪、痰瘀、正虛等多重因素,治療上重在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,並隨證權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