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茸

鼻茸,又稱鼻息肉,為中醫病名,指鼻腔內生長之贅生物,狀若葡萄或靈芝,質地柔軟,色多淡白或灰白,嚴重者可阻塞鼻竅,妨礙氣息出入。此病名首見於古代醫籍,屬「鼻痔」「鼻窒」範疇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外邪久滯鼻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鼻茸之形成與肺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,其病機可分虛實兩端:

  1. 肺經濕熱:肺開竅於鼻,若風熱邪毒襲肺,或素體肺熱,濕熱熏蒸鼻竅,氣血壅滯,日久化濁成息肉。
  2. 脾虛濕聚:脾主運化,若飲食勞倦傷脾,水濕不化,痰濁內生,上漬鼻竅,結聚成茸。
  3. 腎陽不足:腎陽虛衰,氣化失司,寒濕停聚鼻竅,或虛火灼津為痰,皆可致息肉叢生。

臨床表現

鼻茸初起多單側,漸發展為雙側,症見:

  • 鼻塞日久,嗅覺減退,甚則香臭不聞。
  • 鼻流濁涕,色黃或白,質黏稠。
  • 頭額悶脹,記憶力減退,若息肉過大,可致鼻形改變(如蛙鼻)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壅鼻證:鼻茸色紅,鼻氣灼熱,涕黃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肺瀉熱、化濕散結,方用辛夷清肺飲加減。
  2. 痰濕結聚證:鼻茸色白,鼻塞重濁,涕白黏量多,舌淡胖苔白膩,脈濡滑。治宜健脾化痰、利濕通竅,方用二陳湯合蒼耳子散。
  3. 寒凝鼻竅證:鼻茸灰白,遇寒加重,涕清稀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治宜溫腎散寒、化濕通竅,方用溫肺止流丹加減。

外治法與輔助療法

古代醫家亦重視局部治療,如:

  • 藥物吹鼻:以硇砂散、瓜蒂散等研末吹鼻,腐蝕息肉。
  • 針灸療法:取迎香、印堂、合谷等穴,疏通鼻絡。

鼻茸之病程較長,易反覆發作,中醫強調調理臟腑以治本,結合祛邪通竅以治標,臨床須據證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