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諫議之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諫議之官:中醫脾臟功能探微

脾為諫議之官之源流

「諫議之官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遺篇《刺法論》,其文曰:「脾為諫議之官,知周出焉。」此以古代官制比喻人體臟腑功能,將脾臟比擬為朝廷中負責進諫議事的官員。在中國古代官制中,諫議大夫職司規諫皇帝、評議朝政,脾臟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亦扮演類似角色,協助心神統籌周身機能。

脾臟生理功能解析
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,其「諫議」功能體現於多個層面:

  1. 運化精微,供養周身:脾將飲食水穀轉化為氣血津液,如同諫官將民間實情上達天聽,使心神得以「知周」——全面了解機體狀態。
  2. 統攝血液,維持秩序:脾氣統血,防止血逸脈外,猶如諫官維護朝綱,確保生理活動有序進行。
  3. 升清降濁,調節氣機:脾主升清,將精微物質上輸心肺,同時協調胃氣降濁,此升降相因之機制,恰似諫議之官調和君臣關係。

脾與心神之互動

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脾藏意」,其與心神關係密切:

  • 思慮活動之基礎:脾氣健運則思慮敏捷,為心神決斷提供物質基礎。
  • 情緒調節之中樞:過度思慮傷脾,脾虛則易生憂思,形成惡性循環。
  • 意志決策之輔佐:脾通過輸布精微,使心神得以清晰判斷,如同諫官提供翔實情報供君主裁決。

脾為諫議之官的臨床體現

脾失其「諫議」之職時,可表現為:

  1. 運化失常:食少腹脹、大便溏泄,機體失於濡養。
  2. 氣血不足: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,心神失養而健忘。
  3. 水濕停聚:肢體浮腫、痰飲内生,清陽不升而頭暈。
  4. 出血傾向:脾不統血而見便血、崩漏等症。

歷代醫家對「諫議之官」的闡釋

  • 王冰注《素問》:強調脾「知周」之功,謂其能「周知萬物,資生一身」。
  • 張介賓《類經》:指出脾「具知周之才」,主運化而「為五臟之本」。
  • 李中梓《醫宗必讀》:提出「脾為諫議,智慧周流」之說,強調其在思維活動中的作用。

脾為諫議之官的概念,深刻體現了中醫藏象學說「以官喻臟」的思維特點,將生理功能與古代社會結構相類比,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。此說不僅闡明脾臟的生理特性,更揭示了臟腑間相互協調的整體關係,對臨床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