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健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健胃

健胃為中醫治法之一,旨在增強胃腑的消化功能,改善胃氣失和所致的諸般證候。胃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其氣以和降為順,若胃氣虛弱或氣機壅滯,則易現食少、脘痞、噯腐、嘔逆等症。健胃之法,常需結合行氣降氣,以復其通降之性,兼顧標本。

常用藥物與配伍

  1. 辛香行氣類:如丁香、白荳蔻、砂仁,能醒脾開胃、溫中降逆,適用於胃寒氣滯之脘腹冷痛、噯氣吞酸。
  2. 理氣化濕類:如陳皮、厚朴(川樸),既可疏暢氣機,又能燥濕運脾,針對胃氣壅滯兼濕濁中阻者。
  3. 消食導滯類:若挾食積,可佐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,助消化而除脹滿。
  4. 益氣健脾類:若胃弱兼脾虛,可配黨參、白朮、茯苓,健中焦而助運化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濕濁困胃:症見苔膩、脘悶,加藿香、佩蘭、蒼朮以芳香化濕。
  • 胃陰不足:口乾舌紅者,宜佐石斛、麥冬、玉竹,滋潤而不礙運化。
  • 寒熱錯雜:如心下痞滿、嘔逆下利,可仿半夏瀉心湯法,寒溫並調。

機理探討
中醫認為「胃氣以降為和」,健胃不僅在補虛,更重調暢氣機。胃氣壅滯可影響脾之升清,甚則波及肝膽,故臨證時需審其兼夾,或疏肝和胃(如柴胡、香附),或通腑泄濁(如枳實、大黃),務使中焦氣機樞轉復常。

此治法廣泛應用於胃脘痛、痞滿、嘔吐等病症,體現中醫「六腑以通為用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