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健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健忘
證名,指記憶力減退,易於遺忘之證候,又稱「善忘」、「喜忘」、「多忘」。此證首見於《濟生方·卷四》,其病因多與心、腎、腦髓不足相關。中醫理論認為,記憶功能與心、腎、腦三者密切相連,如《類證治裁·卷四》所言:「夫人之神宅於心,心之精依於腎,而腦為元神之府,精髓之海,實記性所憑也。」
病因病機
- 腦髓空虛:
- 《醫林改錯·腦髓說》指出:「小兒無記性者,腦髓未滿;高年無記性者,腦髓漸空。」小兒因腦髓未充,老人因腦髓漸衰,皆可致健忘。
- 心腎不交:
- 心主神明,腎藏精,精生髓,髓充腦。若心腎不交,水火不濟,則神志不寧,記憶減退。
- 氣血虧虛:
- 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氣血不足,無以養神,則善忘。
- 痰瘀阻竅:
- 痰濁蒙蔽清竅,或瘀血內阻,皆可擾亂神明,導致記憶障礙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健忘,首重辨明虛實,調和臟腑,尤重心、腎、腦之功能。以下為常見證型及治法:
-
心腎不交
- 症狀:健忘失眠,心悸怔忡,腰膝酸軟,耳鳴遺精。
- 治法:交通心腎。
- 方藥:朱雀丸(《百一選方》)、天王補心丹(《攝生秘剖》)。
-
氣血兩虛
- 症狀:健忘神疲,面色萎黃,心悸氣短。
- 治法:補益氣血,養心安神。
- 方藥: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、人參養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。
-
肝腎不足
- 症狀:健忘耳鳴,頭暈目眩,腰膝無力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,填精益髓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遠誌、五味子。
-
痰濁擾神
- 症狀:健忘頭重,胸悶痰多,苔膩脈滑。
- 治法:化痰開竅。
- 方藥:導痰湯(《濟生方》)合壽星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。
-
瘀血阻絡
- 症狀:健忘如狂,舌暗紫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代抵當丸(《證治準繩》)。
-
年高神衰
- 症狀:老年健忘,反應遲鈍。
- 治法:補腎益腦。
- 方藥:加減固本丸(《醫學心悟》)、孔聖枕中丹(《千金要方》)。
其他治法
- 安神定志:適用於勞心過度、精神恍惚者,如安神定誌丸(《醫學心悟》)。
- 調和陰陽:如辰砂妙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用於心氣不足之健忘怔忡。
健忘一證,虛實夾雜,臨床須細辨其因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