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角花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角花頭,中醫產科學名詞,首見於明代醫籍《廣嗣經要·擇配篇》,為女性外陰解剖部位之古稱,屬「五戶八門」理論體系。該詞與「角」互為異名,指陰道口兩側隆起之組織,形似花瓣,故名。

按中醫藏象理論,角花頭隸屬足厥陰肝經所絡,與任脈、衝脈相交會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載其「主司房帷啟閉,應月事潮信」,具調節陰陽交合、固攝胞宮之效。其生理狀態可反映肝經氣血盛衰,若見色澤晦暗或腫脹異常,多與肝鬱血滯、任衝失調相關。

歷代醫家對其論述略有差異:

  1. 《廣嗣經要》謂「雙角如圭,主嗣育之機」,強調其與生育功能相關
  2. 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歸入「陰器九竅」範疇,認為其形質變化可診斷帶下病
  3. 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提及「角花枯焦者,肝血大虧」,作為血虛經閉的輔助診斷依據

在臨床應用上,角花頭之診察須配合望聞問切:

  • 望色:健康者當呈淡紅潤澤,病理性變化可見青紫(氣滯)、蒼白(血虛)、黯黑(腎虛)
  • 觸診:正常應柔軟有彈性,若觸及結節或壓痛,多屬肝經瘀阻

此部位之養護,傳統中醫重視調肝為本,輔以通調衝任。相關方劑如逍遙散、溫經湯等,皆可通過經絡傳導影響其功能。針灸取穴常選三陰交、太衝等,以疏導肝經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