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健脾疏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健脾疏肝

健脾疏肝為中醫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因肝氣鬱結導致脾失健運的病理狀態。中醫理論認為,肝主疏泄,脾主運化,二者關係密切。若肝氣鬱滯,疏泄失常,則易橫逆犯脾,影響脾的運化功能,形成「肝鬱脾虛」之證。此證常見於情志不暢、壓力過大或飲食失調之人,臨床表現包括兩脅脹痛、食慾不振、腹脹腸鳴、大便溏瀉或痛瀉交作,舌苔多白膩,脈象弦而無力。

治療原則
健脾疏肝法的核心在於「疏肝解鬱」與「健脾益氣」並行,以恢復肝脾協調。疏肝可助氣機條達,健脾則能增強運化,二者相輔相成。

常用藥物

  1. 健脾類

    • 白朮:健脾燥濕,為補脾要藥,尤擅改善脾虛濕盛之腹瀉。
    • 茯苓:利水滲濕,兼能補脾,適用於脾虛濕滯之證。
    • 薏苡仁:健脾滲濕,清熱排膿,多用於脾虛濕熱者。
    • 山藥:補脾益肺,固腎澀精,適合脾虛兼有氣陰不足者。
  2. 疏肝類

    • 柴胡:疏肝解鬱,升舉陽氣,為調理肝氣鬱滯之要藥。
    • 青皮:破氣疏肝,善治肝鬱氣滯之胸脅脹痛。
    • 木香:行氣止痛,調和中焦,適用於脾胃氣滯之腹脹。
    • 佛手:疏肝理氣,和胃化痰,性較溫和,適合肝胃不和者。

代表方劑

  1. 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
    • 組成: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薄荷、生薑。
    • 功效:疏肝解鬱,健脾養血,主治肝鬱血虛脾弱之證,症見脅痛、煩躁、食少神疲。
  2. 香砂六君子湯(《古今名醫方論》加減):
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木香、砂仁。
    • 功效:益氣健脾,行氣化痰,適用於脾虛氣滯兼痰濕者,常見腹脹嘔惡、食欲不佳。

證候辨析
肝鬱脾虛證需與單純肝氣鬱結或脾胃虛弱區分。若以情緒抑鬱、胸脅脹滿為主,脈弦有力,偏重肝鬱;若以食少腹瀉、肢體倦怠為主,脈弱,則偏重脾虛。臨床須辨明主次,調整健脾與疏肝藥物之比例。

中醫理論延伸
肝脾關係在五行中屬「木」與「土」,肝氣過旺可克伐脾土(木乘土),反之脾虛亦易招致肝氣乘虛而犯。故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當先實脾。」健脾疏肝法不僅治標,更能調和臟腑,防病傳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