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劍橫秋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劍橫秋水

劍橫秋水,又稱「劍脊翹」,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此症首見於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其描述為因外物擊傷眼部,致睛珠(即黑睛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角膜)出現橫向條狀翳障,色呈白或焦黃,中央略厚而兩側稍薄,狀若劍脊橫亙於青睛(黑睛)之上,故名「劍橫秋水」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外傷所致,如金石利器、飛濺異物或鈍器撞擊,損及黑睛表層或深層組織,導致氣血瘀滯,風熱邪毒乘虛侵襲,化生翳膜。中醫理論認為,黑睛屬肝膽所主,外傷後肝經風熱上擾,或肝血不足、氣滯血瘀,皆可致翳障難消,甚則影響視力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翳膜特徵:翳障橫貫黑睛,形如劍脊,邊緣清晰,色白或夾雜焦黃,表面或光滑或粗糙,厚度不均。
  2. 自覺症狀:患眼疼痛、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,若兼夾風熱,可見眼瞼紅腫;若瘀血內停,則見眼內赤脈纏繞。
  3. 病程演變:初期翳色較深,隨病情進展或漸轉淡薄,然若調治不當,可轉為宿翳,終身難退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壅盛型:翳障初起,周圍紅赤明顯,羞明流淚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、退翳明目,方用撥雲退翳散加減。
  2. 氣滯血瘀型:翳色暗滯,眼痛拒按,視物昏朦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通絡退翳,方選血府逐瘀湯消翳湯
  3. 肝陰不足型:翳障日久,乾澀不適,頭暈目眩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養肝陰、退翳明目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
外治法

  1. 點眼藥:傳統中藥製劑如珍珠明目液馬應龍八寶眼膏,可清熱解毒、化瘀退翳。
  2. 熏洗法:以桑葉、菊花、蟬蛻等煎湯熏洗,助翳膜消散。
  3. 針灸療法:取睛明、瞳子髎、風池等穴,配合肝俞、光明穴,以疏調肝膽經氣。

古籍考據

《目經大成》強調此症「非天然之疾,必因擊觸而成」,並指出其與「冰瑕翳」、「雲翳」等鑑別要點在於形狀與成因。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補充,認為外傷後需防「毒氣內陷」,當及早清肝解毒,以防變生他症。

劍橫秋水一症,雖以形貌命名,實則涵蓋外傷、內損及後期調養之複雜病機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、審因論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