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衄
證名,指鼻腔出血之症,屬中醫「衄血」範疇。此證首見於《內經》,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云:「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。」而「鼻衄」一詞作為專有病名,則載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六。後世醫家對其病因病機、辨證論治皆有深入闡發,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歸納其成因有三:
- 外因:風寒暑濕之邪侵襲經絡,迫血妄行,上溢清竅。
- 內因:情志過極,五志化火,損及臟腑。如怒傷肝、憂傷肺、思傷脾、恐傷腎、喜傷心,皆可致氣逆血動,上衝鼻竅。
- 不內外因: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炙煿)、外傷(如墜撲損傷),或酗酒無度,皆可誘發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 氣虛不攝:症見鼻衄反覆,血色淡紅,伴食少體倦、面色萎黃,宜補氣攝血,用歸脾湯加減,或茜草丸、伏龍肝湯以溫中止血。
- 血熱妄行:衄血量多色鮮,兼見面赤煩渴,舌紅脈數。治宜清熱涼血,方選茅花湯(白茅花配生地、側柏葉),或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)。
- 陰虛火旺:衄血時作,伴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。宜滋陰降火,重用生地黃煎服,或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- 肝火上炎:因情志鬱怒誘發,衄血勢急,頭痛目赤,脈弦數。治當清肝瀉火,用龍膽瀉肝湯合黛蛤散。
外治法
- 塞鼻:以十灰散(大薊、小薊等炭藥研末)棉裹塞鼻。
- 吹鼻:山梔炭、白礬末研細吹入鼻腔,或血餘炭(人髮煅炭)吹敷。
- 引火下行:以溫水浸足,或吳茱萸研末醋調敷湧泉穴。
相關疾病
鼻衄可見於多種病症,如鼻竇炎、外感高熱(肺胃熱盛)、血液病(血虛或血熱)、高血壓(肝陽上亢)、肝硬化(氣滯血瘀),以及傷寒、溫病等傳染病過程中。
附:古籍中「衄」廣義泛指九竅出血,而「鼻衄」專指鼻腔出血,詳參衄血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