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硬睛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瞼硬睛痛

病證名,指眼瞼緊硬且眼球疼痛之證候,輕者眼瞼內生「椒瘡」(顆粒狀結膜增生),重則眼瞼腫脹如杯(腫脹如杯),甚或瘀血貫布眼白(瘀血貫睛)。此證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又名「瞼鞭睛疼」。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析其病因為「風熱痰火及頭風夾攻,血滯於睥內所致」,強調外邪與內傷交雜,導致氣血瘀滯於眼瞼(「睥」即眼瞼,中醫稱「肉輪」,屬脾所主)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攻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擾目竅,壅滯眼瞼經絡。
  2. 痰火內蘊:平素飲食辛辣或情志鬱結,痰熱內生,火性上炎,灼傷血絡。
  3. 血瘀睥絡:風熱痰火久滯,阻遏氣血運行,瘀血積於眼瞼,致硬痛不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輕證:眼瞼微硬,睛珠澀痛,瞼內可見紅色細小顆粒(椒瘡)。
  • 重證:眼瞼紅腫高起如杯,白睛血絲密布或片狀瘀斑(瘀血貫睛),疼痛劇烈,畏光流淚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主方:以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清瀉膈上實熱,兼散瘀通絡。
      • 組成: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梔子、薄荷、黃芩、連翹。
      • 加減:若痰火盛者,加竹茹、膽南星;瘀血明顯者,加丹參、赤芍。
    • 輔助方劑:風熱偏重者,可合銀翹散;頭風夾攻者,酌加川芎、白芷祛風止痛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劆洗法:以鋒針輕刺瞼內瘀滯處,放出惡血,後以桑白皮煎湯清洗。
    • 敷貼法:塗焮腫膏(《龍木論》方,含大黃、黃連等清熱消腫藥)於患處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椒瘡:眼瞼內生細小顆粒,狀如花椒,多因風熱濕毒結聚,與瞼硬睛痛輕證相關。
  • 腫脹如杯:眼瞼高度紅腫,形似覆杯,屬瞼硬睛痛之重證表現。
  • 瘀血貫睛:白睛血絡瘀阻成片,常伴眼瞼腫硬,為血瘀重症。

此證需辨明風、熱、痰、瘀之偏盛,針對病機用藥,方能緩解瞼硬睛痛之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