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弦赤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瞼弦赤爛

病名
瞼弦赤爛,見於廣州中醫學院主編之《中醫眼科學講義》,亦稱「眼弦赤爛」,屬中醫眼科常見病證。其病變部位主要位於眼瞼邊緣(瞼弦),臨床以局部紅赤、潰爛、刺癢或灼痛為特徵,嚴重者可致睫毛脫落或瞼弦變形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外感風熱濕邪,或脾胃濕熱內蘊,上攻於目所致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客於眼瞼,與氣血相搏,導致瞼弦紅赤糜爛。
  2.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職,濕熱內生,循經上擾眼瞼,熏灼瞼弦而發病。
  3. 血虛風燥:久病或體虛,陰血虧損,眼瞼失養,化燥生風,致瞼弦乾裂赤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風熱偏盛:瞼弦紅赤微腫,刺癢灼熱,或有鱗屑附著。
  • 濕熱偏重:瞼弦赤爛潰瘍,滲出黏液或膿液,睫毛黏結成束,甚則脫落。
  • 血虛風燥:瞼弦乾燥皸裂,局部皮膚粗糙,睫毛稀疏,反覆發作。
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祛風清熱、除濕解毒或養血潤燥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風熱證: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,或局部以淡鹽湯清洗。
  2. 濕熱證:宜清熱除濕,方選除濕湯(黃連、黃芩、陳皮、茯苓等),外治可配合黃柏煎湯濕敷。
  3. 血虛證:宜養血潤燥,方用四物湯消風散,酌加當歸、生地黃等滋陰之品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取攢竹、絲竹空、合谷等穴,以疏調局部氣血。
  • 外治:傳統中藥洗眼方(如蒲公英、野菊花煎湯)清潔患處,或塗抹黃連膏、蛋黃油等以潤燥生肌。

本病與西醫學之「瞼緣炎」相似,然中醫強調內外因結合辨治,注重調理臟腑功能以固本。歷代醫籍如《審視瑤函》亦載有相關論述,可進一步參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