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瞼弦

瞼弦,又稱「目弦」,為中醫眼科專有名詞,指眼瞼(眼瞼)之邊緣部位,即上下眼瞼與眼球相接觸之緣際。此處生有睫毛,並分布細小腺體,與中醫所述「瞼緣」功能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與瞼弦之關係

  1. 經絡所屬
    瞼弦部位與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相連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旁納太陽之脈」,而目弦之氣血濡養,亦賴脾胃運化之精微上承。若脾胃濕熱蘊結,可致瞼弦赤爛,發為「瞼弦赤爛」(類似西醫之瞼緣炎)。
  2. 病理表現

    • 風熱外襲:瞼弦紅腫刺癢,睫毛根部附著鱗屑,多因外感風熱或肺胃積熱上攻。
    • 濕熱蘊結:瞼弦濕爛溢膿,眵多黏稠,常與脾虛濕盛或過食辛辣厚味相關。
    • 血虛風燥:瞼弦乾澀皸裂,睫毛易落,多見於久病陰血耗傷或肝腎不足者。
  3. 與五輪學說之聯繫
    中醫五輪學說中,瞼弦屬「肉輪」,對應於脾。脾主肌肉,若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,則瞼弦易現腫脹、糜爛;若脾陰不足,則瞼弦失潤而燥裂。

古籍記載
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目弦赤爛者,脾經風熱也。」指出瞼弦病變多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區分「風弦赤爛」與「濕弦赤爛」,強調辨證需分虛實寒熱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臨床針對瞼弦病證,常以疏風清熱、健脾化濕、養血潤燥等法調治,並配合外用藥洗眼或塗敷。然具體治法須依個別證型而定,如風熱者用銀翹散加減,濕熱者選除濕湯,血虛者則以四物湯合杞菊地黃丸化裁。

瞼弦雖為局部組織,然其病機與臟腑氣血盛衰息息相關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之診療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