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停瘀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瞼停瘀血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瘀血凝滯於胞瞼(眼瞼)之間的病證。此名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其病因多與肝氣鬱滯、脾胃濕積,或外感天行赤眼(傳染性結膜炎)後調攝失當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氣凝滯:肝主疏泄,開竅於目。若情志不暢或氣機鬱結,肝血運行受阻,瘀滯胞瞼。
  2. 脾胃濕積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濕濁上泛,與熱相搏,阻滯目絡,血行不暢而成瘀。
  3. 外感餘邪:天行赤眼後,風熱毒邪未清,或過用目力、調養失宜,致局部氣血壅滯。

臨床表現
胞瞼腫脹硬結,色紫暗或青瘀,按之疼痛,或伴白睛赤脈纏繞,視物模糊。若瘀久化熱,可見瞼緣紅赤糜爛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

    • 劆洗法:以鋒針輕刺瘀滯處,排出積血,繼用淡鹽湯或清熱解毒藥液(如黃連水)沖洗,務求瘀血盡去。
    • 敷藥:可選用活血散瘀之品如大黃、赤芍研末調敷。
  2. 內治

    • 退赤散(《銀海精微》方):黃芩、黃連、梔子清熱解毒,當歸尾、赤芍活血散瘀,適用於熱瘀互結者。
    • 血府逐瘀湯加減:若兼胸脅脹悶,舌暗脈弦,可佐柴胡、枳殼疏肝理氣,桃仁、紅花化瘀通絡。
    • 健脾祛濕方:若濕象明顯,可合參苓白朮散加澤蘭、益母草化濕活血。

古籍補充
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指出:「瘀血灌睛,瞼胞紫脹,非針導不能速效。」強調外治與內服並重,尤重局部瘀血的疏通。

此證需辨明寒熱虛實,瘀血日久可傷陰耗氣,故後期宜酌加養陰益氣之品,如生地、黃耆,以助氣血復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