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苗
鼻苗為中醫人痘接種法中所使用之痘苗統稱,因接種途徑多經鼻腔而得名。此法屬古代預防天花之免疫技術,其原理基於「以毒攻毒」之中醫理論,透過人工感染微量天花病毒,誘發人體正氣抗邪,從而獲得免疫力。鼻苗依製備與接種方式不同,主要分為水苗法、旱苗法與痘漿法三類,皆以鼻腔為接種門戶。
鼻苗之分類與操作
- 水苗法
取天花患者之痘痂研磨成細粉,以淨水或人乳調和,蘸於棉絮上,塞入受種者鼻腔。此法強調「擇苗必良」,需選用毒力緩和之熟苗(經多次接種馴化之痘痂),以減輕症狀。水苗性潤,古人認為較符合「濡染而透」之理,適合體質虛弱者。 - 旱苗法
將痘痂粉直接吹入鼻腔,使藥末附著鼻黏膜。此法操作簡便,但對苗粉細度要求極高,需「研之極細」,避免粗粒損傷黏膜。旱苗性燥,中醫認為其「透發迅捷」,多用於氣血充盛者。 - 痘漿法
取天花患者新鮮痘疱漿液,以棉蘸取塞鼻。此法風險較高,因漿液含未減毒之「生苗」,易引發重症,後世多改良為使用經貯藏減毒之漿液。
中醫理論依據
鼻苗之效,於中醫視為「外感引動伏邪」之過程。鼻腔屬肺竅,肺主皮毛而司衛氣,痘毒由鼻入肺,可激發衛陽之氣外達,促使痘毒「由裡透表」。明代《痘疹金鏡錄》載:「鼻苗種痘,假其氣以引火外發」,即指此機轉。
鼻苗之演進
早期鼻苗多用生苗(天然痘毒),後因毒性猛烈,醫家轉用「熟苗」。《醫宗金鑑》詳述以人體傳代七次以上之痘痂為佳,謂其「火毒既退,精華內蘊」,反映中醫對減毒技術之掌握。清代《種痘心法》更提出「蓄苗」之法,將鼻苗貯存於瓷瓶密封,以時令寒熱調節其性,體現中醫「因時製宜」之思想。
鼻苗技術雖隨牛痘普及而式微,然其以鼻腔為免疫途徑、馴化病毒之理念,於中醫防疫史上具開創意義,亦為「治未病」思想之具體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