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生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瞼生粟
瞼生粟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指眼瞼內側或邊緣生出細小顆粒,狀如粟米,故名。此證多因脾肺失調、肝經虛弱,復感風邪所致,屬外障眼病範疇,與現代醫學的「濾泡性結膜炎」或「瞼板腺囊腫」等病症有相似之處。
病因病機
- 脾肺受邪: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」「肺主皮毛」,若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或肺氣不宣,衛外不固,則易使風熱邪毒乘虛侵襲眼瞼,鬱結成粟。
- 肝經虛弱: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可致目失所養,風邪易客於眼瞼,形成顆粒。
- 風熱上攻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擾目竅,與內在濕熱相搏,凝滯於瞼內,發為粟瘡。
臨床表現
- 眼瞼內側或邊緣可見細小顆粒,色白或淡黃,質硬或軟,形如粟米。
- 或伴輕度癢痛、異物感,甚則眼瞼紅腫、分泌物增多。
- 若久病不癒,顆粒可融合成片,影響目力。
古籍記載
《眼科龍木論》指出:「脾肺受邪……肝經虛弱,風盛」為本病主因,並將其歸類為「粟瘡」。清代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闡述,認為瞼生粟多與「風熱壅滯」相關,治療當以疏風清熱、健脾化濕為主。
辨證論治
-
風熱客瞼
- 主證:顆粒初起,瞼緣微紅,癢痛交作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,或選用防風通聖散。
-
脾虛濕盛
- 主證:顆粒反覆發作,眼瞼浮腫,分泌物黏稠。
- 治法:健脾滲濕。
- 方藥:參苓白朮散合五苓散。
-
肝血不足
- 主證:顆粒久不消退,目乾澀,視物模糊。
- 治法:養血祛風。
- 方藥:四物湯加防風、菊花。
外治法
- 熏洗法:以桑葉、菊花、金銀花煎湯熏洗,清熱解毒。
- 點眼法:選用黃連膏或八寶眼藥局部點塗,以消腫散結。
此病雖多屬輕症,然若遷延失治,恐影響目力,故宜早期辨證施治,以杜其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