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生風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瞼生風粟

病證名,指眼瞼皮肉上下生出如粟粒狀的小顆粒,常伴隨多淚、澀痛不適,日久可致翳膜遮睛、視物昏暗。此證記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認為其病因與「肺臟壅毒,大腸積熱,肝家有風」相關,屬風熱瘀滯、氣血失和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臟壅毒:肺主氣,開竅於鼻,與目竅相通。肺熱上攻,燻灼眼瞼,易致氣血瘀阻。
  2. 大腸積熱:肺與大腸相表裏,若腸腑熱結,熱邪上炎,可加重眼瞼氣血壅滯。
  3. 肝經風熱:肝開竅於目,風熱循經上擾,與氣血相搏,結於眼瞼而發為粟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瞼內外側或邊緣處可見細小顆粒,色紅或黃白,形如粟米。
  • 自覺眼澀刺痛、羞明流淚,甚則眼瞼重墜難睜。
  • 若久病不癒,顆粒增大或融合成片,可影響黑睛(角膜),導致翳膜遮睛、視物模糊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劆洗出血:以鋒針輕刺患處,排出瘀血熱毒,緩解局部壅滯。
    • 針撥法:翻轉眼瞼,用針尖撥除顆粒,配合藥液清洗。
  2. 內服方藥

    • 基礎方: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加減,疏風清熱、解毒散結。
      • 可酌加丹參、赤芍活血化瘀;若肝熱明顯,加梔子、黃芩清肝瀉火;肺熱盛者,加桑白皮、地骨皮。
    • 變證調治:若兼脾胃濕熱,可合甘露消毒丹化濕清熱;若瘀久成痰,加浙貝母、夏枯草化痰散結。

相關病證

  • 椒瘡(沙眼):顆粒狀突起多生於瞼結膜,色紅而堅,屬風熱濕毒結聚。
  • 粟瘡:顆粒色黃軟,多因濕熱蘊結,好發於下瞼。

此證需辨明風、熱、瘀之偏盛,外治與內服並行,以疏風清熱、活血散結為要。古籍強調「肺肝大腸」三臟關聯,臨證時當整體調理,兼顧臟腑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