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皮垂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瞼皮垂緩
瞼皮垂緩為中醫病證名,指上眼瞼(上胞)鬆弛下垂,難以自主抬舉之病症。此名見載於梁翰芬《眼科學講義》,與「上胞下垂」屬同義異稱,歸屬中醫眼科「瞼廢」「瞼倦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瞼皮垂緩多與脾虛氣弱、經絡失養或風邪襲絡相關:
- 脾氣不足:脾主肌肉,脾虛則清陽不升,胞瞼肌肉失於濡養,故垂緩難舉。
- 肝腎虧虛: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可致目竅失養,經絡弛縱。
- 風痰阻絡:風邪夾痰上擾目絡,氣血運行不暢,胞瞼弛緩無力。
- 外傷或針灸誤傷:損及眼瞼經脈,氣血瘀滯,亦可引發此症。
臨床表現
- 上眼瞼下垂,遮蓋瞳仁,輕者半掩,重者全覆。
- 常伴目倦乏力,視物需仰首皺額,甚則影響視瞻。
- 若因風邪致病,或見眼瞼麻木、偏頭痛等兼症。
辨證分型
- 脾虛氣陷:胞瞼下垂晨輕暮重,面色萎黃,食少倦怠,舌淡脈弱。
- 肝腎陰虛:眼瞼下垂日久,頭暈耳鳴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。
- 風痰阻絡:發病驟急,眼瞼麻木或腫脹,舌苔厚膩,脈弦滑。
治療原則
以益氣升陽、調補肝腎或祛風通絡為主,依證選方:
- 脾虛者,用補中益氣湯加減,升提陽氣。
- 肝腎不足者,選杞菊地黃丸或右歸飲滋養精血。
- 風痰阻絡者,以正容湯合牽正散祛風化痰。
外治可配合針灸,取睛明、攢竹、足三里等穴,以通調氣血。
此症與西醫學「上瞼下垂」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調理臟腑氣血以治本。歷代醫籍如《銀海精微》《目經大成》亦對胞瞼疾患論述甚詳,可互參其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