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瞼皮
瞼皮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,屬眼瞼之別稱,指覆蓋於眼球前方之柔軟皮層結構,分為上瞼與下瞼,具保護眼球、調節光線及協助淚液分布之功用。
中醫理論與瞼皮之關聯
中醫認為,瞼皮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,尤以脾、胃、肝三臟為要:
- 脾主肌肉:瞼皮屬「肉輪」,由脾所主。脾氣健運則瞼皮豐潤緊緻;若脾虛濕盛,可致瞼皮浮腫、下垂或頻發針眼(麥粒腫)。
- 肝開竅於目:肝血充足則瞼皮開合自如;肝風內動或肝火上炎時,易見瞼皮瞤動(眼瞼跳動)或目赤瞼腫。
- 胃經循行:足陽明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」,其氣血上榮於瞼皮,胃熱熾盛可引發瞼緣赤爛或瘡瘍。
病理表現
瞼皮病變多與外邪侵襲、臟腑失調相關:
- 風熱外襲:瞼邊紅腫熱痛,如「風弦赤爛」(瞼緣炎)。
- 脾虛氣陷:上瞼下垂,甚則遮蔽瞳神,稱為「瞼廢」。
- 痰濕凝滯:瞼皮下生硬結,不紅不痛,如「胞生痰核」(霰粒腫)。
古籍論述
《銀海精微》強調瞼皮為眼科診治之要,其形色變化可察臟腑虛實。如「瞼胞腫脹」多責之脾濕,「瞼皮緊澀」常因津血虧耗。後世醫家如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述瞼皮與五輪學說之聯繫,深化其於辨證中之應用。
綜言之,瞼皮雖為局部組織,然中醫視其為整體生理病理之反映,臨床須結合四診,探究內在病機,方得治法之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