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瞼發

病名出處
「瞼發」一病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四,屬中醫外科範疇,特指下眼瞼部(四白穴、巨髎穴所在處)生瘡,其瘡色紫暗或鮮紅,狀若葡萄,故名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內外合邪而發:

  1. 氣血虛衰: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營衛失和,腠理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
  2. 毒邪入侵:風熱或濕熱之邪乘虛客於眼瞼經絡,鬱久化毒,腐肉成瘡。
  3. 經絡壅滯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部,若脾胃濕熱上攻,或局部氣血瘀阻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下瞼近四白、巨髎穴處生瘡,初起紅腫硬結,漸潰破流膿,瘡面色紫如葡萄,或伴疼痛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見身熱、口乾、舌紅苔黃膩(實證);若氣血虛者,則瘡色淡暗、久不收口,兼見乏力、面色萎黃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治則:以「托里清熱解毒」為主,虛實辨證加減。
    • 實證(毒盛熱熾):清熱解毒為主,佐以活血透膿。
    • 虛證(氣血不足):益氣托毒,兼清餘熱。
  2. 代表方劑
    • 托里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加減)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補益氣血;金銀花、連翹、白芷清熱解毒;川芎、當歸活血通絡。熱重加黃芩、梔子;膿成未潰加皂角刺、穿山甲。
    • 其他配伍:若脾胃濕熱明顯,可合清胃散(升麻、黃連、生地)瀉火涼血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經絡辨證:四白、巨髎屬足陽明胃經,瞼發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,治療時需兼顧調理中焦。
  • 瘡瘍分期論治:初期宜消(清熱散結),成膿期宜托(透膿外出),潰後宜補(生肌收口),此為中醫外科「消托補」三法之體現。

古籍參考
除《外科啟玄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提及「眼胞菌毒」,與瞼發症狀相類,可互參辨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