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倒粘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瞼倒粘膜

病名:瞼倒粘膜,見於梁翰芬《眼科講義》,又稱「睥肉粘輪」,屬中醫眼科病症範疇。此症主要因脾胃濕熱上攻,或風熱外襲,導致眼瞼內側黏膜與眼球表面黏連,影響目珠轉動及開闔功能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蘊,上熏於目,致使瞼內黏膜充血腫脹,久則黏着難分。
  2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之邪,客於胞瞼,氣血壅滯,黏膜受損,黏連成疾。
  3.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虧,虛火上炎,灼傷津液,黏膜失潤而黏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眼瞼內側與白睛(球結膜)或黑睛(角膜)部分黏連,牽扯時可見黏膜皺褶。
  • 目珠轉動受限,甚者瞼裂縮小,開闔不利。
  • 或伴紅腫疼痛,淚液減少,目澀不舒。

證型辨治

  1. 濕熱蘊結:瞼黏膜紅腫黏連,分泌物黏稠,舌紅苔黃膩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甘露消毒丹加減。
  2. 風熱壅滯:發病急驟,眼瞼紅腫熱痛,黏連初起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選銀翹散黃連解毒湯
  3. 陰虛燥結:黏膜乾澀黏着,眼瞼開闔困難,舌紅少津。治宜滋陰潤燥,方用養陰清肺湯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熏洗法:以菊花、桑葉、黃柏煎湯熏洗,清熱解毒。
  • 點眼法:選用黃連液或珍珠明目液點眼,緩解黏澀。

古籍考據
《眼科講義》指出,此症與「睥肉粘輪」同義,多因「胞瞼氣血失和,黏膜枯槁相著」所致,強調調理脾胃與清泄風熱為要。

(註:本文所述治法方藥需依臨床辨證施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