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瞼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瞼胞

人體解剖名稱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。瞼胞即現代所稱之「眼瞼」,為目眶周圍可開闔之皮肉組織,分為上瞼與下瞼,具有保護眼球、潤澤目珠之功用。

中醫理論與瞼胞之關聯

  1. 經絡循行:瞼胞與多條經脈相通,尤以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為主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循鼻外,入上齒中,還出挾口,環唇,下交承漿,卻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,循髮際,至額顱。」其支脈亦與目系相連,故胃經氣血盛衰可影響瞼胞狀態。
  2. 五臟所主: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」,瞼胞屬肉輪,為脾所主。《銀海精微》云:「上下兩瞼為肉輪,屬脾土。」脾虛則瞼胞鬆弛下垂,或見浮腫;脾熱則瞼胞紅腫生瘡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瞼胞浮腫:多因脾虛濕盛或風水相搏,水濕停聚於胞瞼。
    • 瞼胞紅赤:常見於風熱外襲或脾胃積熱,如針眼(麥粒腫)、眼丹(瞼腺炎)。
    • 瞼胞下垂:多屬中氣不足,或風痰阻絡,如「上胞下垂」(眼瞼下垂症)。
  4. 診斷意義
    瞼胞色澤、形態為望診重點。若瞼胞色青,多與肝鬱氣滯相關;色黃而浮,多屬脾虛濕困;胞瞼暗黑,常為腎虛或血瘀之徵。
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指出:「上下兩瞼,……其內應於脾,主腐熟水穀,外合於土,故曰肉輪。」強調瞼胞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,探究病機本源。

總結
瞼胞雖為局部組織,然其生理病理與臟腑經絡息息相關,尤重脾胃功能。中醫診療時,除觀察局部變化,更需整體辨證,以調和氣血、平衡陰陽為治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