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剪口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剪口瘡

剪口瘡,又稱「夾口瘡」,為中醫病名,指口角生瘡且久而不癒之症。此病記載於《瘍醫大全》卷十四,謂:「脾熱者多患此,亦有父母遺毒小兒。口角色白生瘡,久而不愈。」其病因病機、證候表現及治法,皆與中醫理論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剪口瘡主要因脾經蘊熱所致。脾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,若脾經積熱,循經上炎,則易發為口角瘡瘍。此外,小兒患者或因父母遺傳胎毒,或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致使脾胃濕熱內蘊,熏蒸於上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證候特點

臨床表現為口角色白生瘡,瘡面或紅或白,久不癒合,甚則潰爛流滋,伴有疼痛或瘙癢感。若熱毒較盛,可兼見口乾、口臭、舌紅苔黃等熱象;若兼濕邪,則瘡面濕潤,周邊或有腫脹。

治療原則

治法以清熱解毒為主,佐以健脾化濕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:主治脾胃積熱,方中黃連、升麻清熱解毒,生地、丹皮涼血養陰,當歸活血和營,適用於熱毒偏盛者。
  2. 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黃芩、梔子清上焦之熱,大黃、芒硝瀉火通便,使熱從下泄,適合兼見便秘、煩躁者。

若濕熱並重,可加六一散(滑石、甘草)或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)化濕和中;若久病傷陰,可酌加沙參、麥冬等養陰之品。

相關病症辨析

剪口瘡與口吻瘡相似,然口吻瘡多因風熱或心脾積熱所致,病位偏於唇周,而剪口瘡則以口角為病變中心,且多與脾熱相關。

此病雖屬外瘍,然其根本在於內臟功能失調,故治療時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