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繭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繭唇
病名與別稱
繭唇,又稱「白繭唇」、「緊唇」、「沈唇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生於口唇部位的腫塊,形如蠶繭,屬於唇部惡性腫瘤範疇。
病因病機
此病多由脾胃積熱、心脾火熾,或相火上炎,結聚於唇部所致。
- 脾胃積火:過食辛辣炙煿,脾胃積熱,循經上攻,蘊結於唇。
- 心脾火熾:情志鬱結,心火內熾,脾熱上炎,灼傷唇部。
- 相火上炎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熏灼唇部肌膜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下唇出現無痛性硬結,或乳頭狀、蕈狀突起,質硬,邊界不清。
- 潰爛期:腫塊破潰後翻花如楊梅狀,邊緣不整,滲流血水,久不收口。
辨證論治
內治
- 心脾火熾證
- 治法:清火解毒,養陰生津。
- 方藥:清涼甘露飲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麥冬、石斛等)。
- 脾胃實熱證
- 治法:通腑泄熱,化痰解毒。
- 方藥:涼膈散加味(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連翹、黃芩等)。
- 相火上炎證
- 治法:滋陰降火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湯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等)。
外治
- 初期:以玉樞丹外敷,散結消腫。
- 潰爛期:搽青吹口散或錫類散,清熱解毒、生肌斂瘡。
- 出血不止:以蒲黃炭、蘆薈、馬勃研粉外敷,止血生肌。
古籍記載
- 《瘡瘍經驗全書》:「若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,故名曰繭唇也。」
-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此癥由脾胃積火結聚而成。」
此病屬中醫外科重症,治療需結合內外治法,並根據證型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