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見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見苗

見苗,出自《痘疹心傳必效良方》,為中醫痘疹診療術語,又稱「痘瘡見形」,指痘瘡(天花或水痘等發疹性疾病)病程中,疹痘初現於肌表之階段。此階段標誌著病邪由內透發至外,為病情發展之關鍵轉折點,亦為中醫辨治痘疹的重要依據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病機與病理
    見苗階段,多因內蘊熱毒或時行疫氣(如天花病毒)外發,由氣分透達血分,終顯於肌膚。中醫認為,痘瘡之發,與「正邪相爭」密切相關:若正氣充足,則痘疹透發順暢,色澤紅活;若正氣不足或毒邪熾盛,則見痘疹晦暗、疏密不均,甚或內陷。
  2. 辨證要點

    • 疹色與形態:健康之痘疹初現時,根盤紅潤,頂尖明亮,分布勻稱;若色紫暗或蒼白,多屬熱毒壅滯或氣血虛弱。
    • 透發速度:見苗宜漸次透發,若驟然外湧,可能為毒邪過盛;若遲滯不發,則需警惕正虛邪遏。

與其他痘疹階段之關聯

中醫將痘瘡病程分為「發熱」「見苗」「起脹」「灌漿」「收靨」「結痂」六階段。見苗承繼發熱期,為毒邪外透之始,此時治療首重「清透」,常用升麻葛根湯等方劑助疹毒外達,同時避免過用寒涼以致邪遏內陷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除《痘疹心傳必效良方》外,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亦詳述見苗之辨治,強調「痘貴透發」,並根據疹色、部位(如面部為陽明所主)判斷臟腑病位與預後。

現代中醫應用

當代中醫雖已少見天花,然見苗理論仍適用於水痘、麻疹等發疹性疾病,尤其重視「透邪外出」與「扶正托毒」之平衡,臨床可結合舌脈,靈活運用辛涼透表、清熱解毒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