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見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見點

見點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為中醫痘疹(痘瘡)診療術語,指痘瘡發病過程中,疹痘初現於肌表之階段,又稱「見形」。此階段標誌著邪氣由內透發於外,為病情發展之關鍵轉折點,亦為判斷順逆、預後良窳之重要依據。

病因病機

痘瘡多因外感時行疫毒(如天花病毒),內蘊濕熱或氣血失和所致。疫毒由口鼻侵入,伏於肺脾,繼而內竄營血,外發肌膚。見點期乃邪毒從臟腑向肌表透達之象,此時正氣與邪氣交爭,若正勝邪卻,則痘疹漸次透發;若正虛邪盛,則易見痘形隱伏不顯或透發不暢之逆證。

臨床表現

見點期特徵為肌膚浮現紅色疹點,初如粟米,漸成水疱,多先見於頭面、軀幹,後及四肢。疹色紅活潤澤、分布稀疏者為順證;若疹色紫暗、稠密或隱伏不透者,多屬熱毒壅盛或氣血虧虛之逆證。此期常伴發熱、煩躁、口乾等症,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浮數或滑數。

中醫辨治要點

  1. 辨順逆

    • 順證:疹點漸次透發,色澤紅活,身熱緩和,精神清爽。
    • 逆證:疹點紫暗或蒼白,透發不齊,身熱熾盛,或伴神昏、喘促。
  2. 治療原則

    • 清熱透表:常用升麻葛根湯(《閻氏小兒方論》),以升麻、葛根透發痘毒,配合赤芍、甘草涼血和營。
    • 解毒活血:若熱毒熾盛,見疹色紫滯,可加紫草、紅花以活血解毒;若兼濕邪,可佐以黃芩、黃連清熱燥濕。
    • 扶正托毒:體弱氣虛者,可酌加黃芪、人參益氣托毒,助疹外透。

古籍論述
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強調見點期需「察其形色,審其稠密」,並指出「痘之吉凶,於此可驗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明:「見點之時貴透發,毒從外解始無憂」,強調透發順暢為預後關鍵。

見點作為痘瘡病程之重要階段,其辨證與治療體現中醫「給邪出路」之思想,透過透表、解毒、扶正等法,助邪外達,以趨向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