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煎藥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煎藥法

煎藥法,又稱「煎煮法」,是中醫將中草藥製成湯劑的傳統工藝。湯劑為中醫臨床最常用的劑型之一,其效果與煎煮方法密切相關。煎藥時需根據藥性、方劑功效及患者體質,調整火候、水量及煎煮時間,以充分提取藥物有效成分,發揮最佳療效。

火候與煎煮時間

中醫煎藥講究「武火」與「文火」的運用:

  1. 武火急煎:適用於解表藥(如麻黃、桂枝)及理氣藥(如陳皮、香附)。此類藥物多含揮發性成分,宜以大火快速煎煮,避免有效成分散失,通常煮沸後10~15分鐘即可。
  2. 文火慢煎:適用於補益藥(如人參、熟地黃)及礦物類藥物(如龍骨、牡蠣)。此類藥物需長時間煎煮以溶出滋膩或厚重之性,通常煮沸後轉小火續煎30~60分鐘,甚至更久。

加水量與煎取量

水量多寡需視藥物性質、方劑大小及患者年齡調整:

  • 一般藥物:水量以淹過藥面2~3公分為宜,煎煮後取汁約200~300毫升。
  • 質輕或吸水性強的藥物(如茯苓、白朮):可適量增加水量。
  • 質重或礦物類藥物(如石膏、代赭石):需增加水量並延長煎煮時間。
  • 小兒或體弱者:可減少煎取量,濃縮藥汁以便服用。

特殊煎法

為保留不同藥物的特性,中醫發展出多種特殊煎煮法:

  1. 先煎:質地堅硬或有毒藥物(如附子、龜板),需先單獨煎煮30~60分鐘,以減毒或增加有效成分溶出。
  2. 後下: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(如薄荷、砂仁),於其他藥煎煮完成前5~10分鐘加入,避免藥效散失。
  3. 包煎:細小顆粒(如車前子)或易刺激咽喉的藥物(如旋覆花),以紗布包裹後煎煮,防止藥液混濁或刺激消化道。
  4. 烊化:膠類藥物(如阿膠、鹿角膠),直接加入熱藥液中溶化,避免煎煮黏鍋。
  5. 沖服:貴重細粉類藥物(如三七粉、川貝粉),以藥汁沖服,減少浪費。

煎藥器具

傳統以砂鍋、陶罐為佳,因其導熱均勻且化學性質穩定。忌用鐵、鋁等金屬器皿,以免與藥物成分反應影響藥效。

煎藥法為中醫用藥精髓之一,透過恰當的煎煮技術,可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,並適應不同病症與體質需求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、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皆對煎藥法有詳細論述,體現中醫對藥劑製作的嚴謹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