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煎藥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煎藥法是中醫用中草藥煎煮成湯劑的方法。要根據藥劑的作用而掌握火候,如發表藥、理氣藥,多取其氣,宜用較猛的武火急煎;補益藥,多取其味,宜較弱的文火慢煎。同時要依據藥物的性質、藥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齡大小而確定煎水量的多少。此外,還須留意先煎、後下、包煎等法。各詳該條。

煎藥法是將中草藥放在鍋中,加入適量的水,用文火或武火加熱,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溶解於水中,製成湯劑的方法。煎藥法是一種常用的中醫治療方法,具有簡便易行、療效顯著等優點。

煎藥法的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。文火是指火力較弱,火焰較小,溫度較低的火。武火是指火力較強,火焰較大,溫度較高的火。煎藥時,根據藥物的性質和作用,選擇不同的火候。

發表藥、理氣藥多取其氣,宜用較猛的武火急煎。補益藥、滋陰藥多取其味,宜較弱的文火慢煎。

煎藥時,還要根據藥物的性質、藥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齡大小,確定煎水量的多少。一般來說,煎藥時,水量以能淹沒藥面為宜。如果藥物性質較寒,或病人年齡較小,可適當增加水量;如果藥物性質較熱,或病人年齡較大,可適當減少水量。

煎藥時,還要注意先煎、後下、包煎等方法。先煎是指先將一些需要久煎的藥物煎煮一段時間,然後再加入其他藥物。後下是指先將一些需要短時間煎煮的藥物煎煮一段時間,然後再加入其他藥物。包煎是指將一些不宜直接煎煮的藥物用紗布包裹起來,然後再放入鍋中煎煮。

煎藥法是一種簡便易行、療效顯著的中醫治療方法。在使用煎藥法時,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和作用,選擇合適的火候和水量,並注意先煎、後下、包煎等方法。這樣才能煎出有效的湯劑,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
以下是古籍中關於煎藥法的記載:

黃帝內經》曰:「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已病,下工治其病已成。」可見,中醫治療疾病,重在預防和早期治療。而煎藥法是一種簡便易行、療效顯著的中醫治療方法,在預防和早期治療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
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了許多煎藥方,如「桂枝湯」、「麻黃湯」、「白虎湯」等。這些方劑都是臨床常用的方劑,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也記載了許多煎藥方,如「五苓散」、「小柴胡湯」、「大柴胡湯」等。這些方劑也是臨床常用的方劑,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。

煎藥法是中醫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在使用煎藥法時,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和作用,選擇合適的火候和水量,並注意先煎、後下、包煎等方法。這樣才能煎出有效的湯劑,達到治療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