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聾
鼻聾為中醫病名,泛指鼻腔失去辨別香臭功能之證候,屬鼻病常見症狀之一。此名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三,載:「鼻聾者,為不聞香臭也。」其病因病機複雜,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,或外邪侵襲、氣血瘀滯相關,臨床須辨證論治,對症施藥。
病因病機
- 肺氣不利:肺開竅於鼻,肺氣宣發失常,則鼻竅壅塞。風寒或風熱外襲,肺氣閉鬱,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致鼻塞不聞香臭。
- 脾虛濕阻: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虛濕盛,痰濕上泛,阻塞鼻竅,可致嗅覺減退。
- 腎精虧虛: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生髓。腎精不足,鼻竅失養,功能衰退,亦能引發鼻聾。
- 氣血瘀滯:久病入絡,或外傷損及鼻絡,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內停,鼻竅失於濡養,遂成此證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閉肺:鼻塞聲重,嗅覺減退,伴頭痛、惡寒、脈浮緊。治宜辛溫解表,方選辛夷散加減。
- 風熱犯肺:鼻塞流黃涕,嗅覺障礙,兼發熱、咽痛、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蒼耳子散合銀翹散。
- 脾虛濕困:鼻塞日久,嗅覺遲鈍,頭重如裹,苔白膩,脈濡滑。治宜健脾化濕,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- 腎精不足:嗅覺漸失,耳鳴腰酸,脈沉細。治宜補腎填精,方用左歸丸或右歸丸。
- 氣滯血瘀:鼻塞持續,嗅覺喪失,舌暗或有瘀斑。治宜活血通竅,方選通竅活血湯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鼻聾,首重辨明虛實。實證多因外邪或痰瘀,治以祛邪通竅;虛證責之臟腑虧損,治當補益調養。外治法如針灸(取迎香、印堂等穴)或中藥熏鼻(如辛夷、白芷煎湯),亦可輔助改善鼻竅氣機。
古籍如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鼻聾與「鼻淵」(類似現代鼻竇炎)相關,若濁涕長期壅塞,可加重嗅覺障礙,治療時需兼顧化濁通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