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煎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煎厥
一、基本概念
煎厥為中醫厥證之一,屬內傷虛損病證,主要因陽氣亢盛、陰精耗竭所致。其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記載: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,闢積於夏,使人煎厥。」意指長期煩勞過度,導致陽氣亢張而陰精虧耗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積累至夏季陽氣旺盛之時,陰陽失衡加劇而發病。
二、病因病機
- 陰虛陽亢:
因勞倦過度、房事不節或久病耗損,致腎陰虧虛,陰不斂陽,虛火內熾。如《不居集》所述:「精血內耗,陰火沸騰……五心煩熱,如火燔灼。」此類證候多見於虛損體質,陰液不足難以濡養臟腑,陽氣浮越於外。 - 肝氣鬱滯化火:
《素問·脈解》提出另一病機:「肝氣當治而未得,故善怒。善怒者,名曰煎厥。」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暢,肝氣鬱而化火,陽氣不得宣發,上擾清竅,表現為急躁易怒、頭目脹痛等症。
三、臨床表現
-
陰虛型:
- 主症:目盲視物不清、耳鳴耳聾、倦怠乏力、五心煩熱。
- 特徵:症狀於夏季或勞累後加重,陰虛火旺則見顴紅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
肝鬱型:
- 主症:善怒煩躁、胸脅脹悶、頭暈目赤。
- 特徵:氣機壅滯,陽氣鬱遏,脈多弦急。
四、與相關證候鑑別
- 與薄厥區別:
薄厥因大怒氣逆,血菀於上,屬實證;煎厥則以陰虛或肝鬱為本,屬虛中夾實。 - 與熱厥區別:
熱厥為外感熱病過程中陽熱內閉,手足厥冷而胸腹灼熱;煎厥無外感病史,以內傷虛熱為主。
五、典籍論述補充
清代吳澄於《不居集》中強調煎厥屬虛損範疇,需以補益為治則,尤其注重滋陰降火。而《內經》從肝氣角度闡釋,提示臨證須辨明病位在腎或在肝,治法迥異。
六、理論延伸
煎厥反映了中醫「陽氣煩勞則張」的病理觀,提示過度耗神勞形易致陰陽失衡。其病機與現代醫學「慢性疲勞綜合徵」或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」部分相合,但中醫更強調內在氣血陰陽的動態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