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監倉之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監倉之官
在中醫典籍中,「監倉之官」是對大腸與小腸的統稱,此名源於其生理功能與古代官職的比擬。
小腸:受盛之腑,號「監倉吏」
小腸在《黃帝內經》與《千金要方》中被稱為「受盛之官」,主司「受盛化物」,即接受胃初步消化的食糜,進一步分化清濁。其功能體現於:
- 分清別濁:小腸將水穀精微(清)吸收,輸布全身;糟粕(濁)下傳大腸,水液滲入膀胱。
- 與心相表裏:心火下移小腸,助其消化;若心火亢盛,可致小腸實熱,見小便赤澀、口舌生瘡。
《千金要方》卷十四稱小腸為「監倉吏」,喻其如倉庫官吏,負責收納、分揀物資(水穀),確保精微得以利用。
大腸:傳導之腑,號「監倉掾」
大腸主「傳導糟粕」,將小腸下傳的殘渣形成糞便排出。《靈樞·本輸》言其「主津」,即吸收剩餘水分,使糞便成形。
- 與肺相表裏:肺氣肅降助大腸傳導;若肺氣壅滯(如咳嗽氣逆),可致大腸便秘。
- 濕熱蘊結:若大腸傳導失常,濕熱積滯,可現痢疾、裏急後重。
《千金要方》卷十八稱大腸為「監倉掾」,「掾」為佐吏,喻其輔助小腸完成最後的輸瀉職責,猶如倉庫下級官吏處理餘滓。
整體關聯
「監倉」一詞凸顯大小腸協調運作的層級性:
- 小腸(監倉吏):主化生精微,為「倉儲管理」的核心。
- 大腸(監倉掾):主排泄糟粕,為「倉務清理」的執行者。
二者共屬六腑,以「通降為用」,若傳導受阻,則見腹脹、便秘或泄瀉,反映中醫「腑以通為補」的理論。
此類比亦反映古人以官制喻藏象的思維,強調臟腑各司其職、協調有序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