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柱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柱骨
肩柱骨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明代《奇效良方》。其定位於肩部,具體在肩胛骨肩峰突起之最高點處,屬局部取穴之要點。此穴與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區域相鄰,故其主治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主治功能
- 瘰癧:因氣滯痰凝或虛火灼絡所致之頸項結核,肩柱骨可疏通局部氣血,散結消癧。
- 肩臂痛:風寒濕邪侵襲或勞損導致肩臂經絡痹阻,取此穴可祛風散寒、活血通絡。
- 上肢活動障礙:針對手不能舉動、肩關節屈伸不利等症,刺激肩柱骨能鬆解筋結,恢復經氣流通。
操作方法
傳統以艾炷灸為主,灸3至7壯,溫通陽氣以驅散寒濕瘀滯。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或斜刺0.5至1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增強疏調之效。
中醫理論基礎
肩柱骨所在之位,為陽氣升發之樞紐,與「肩髃」「肩髎」等穴相呼應,共調肩臂氣機。其作用機理在於激發衛氣,推動營血,使「不通則痛」轉為「通則不痛」。臨床常配伍天宗、曲池等穴,協同強化療效。
此穴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與「近部取穴」原則,兼具診斷與治療雙重意義,為肩頸疾患之重要干預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