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柱
肩柱為經外穴名,首見於《針灸集成》。其位置與「肩柱骨」相同,屬中醫針灸學中的特定穴位,臨床應用與肩部氣血調理密切相關。
定位與解剖
肩柱位於肩部,具體位置與肩柱骨相應,約在肩峰端外側,鄰近肩髃穴(大腸經)與肩髎穴(三焦經)之間。此區域肌肉層次豐富,涵蓋斜方肌、三角肌等結構,並有肩胛上神經及旋肱後動脈分佈,針刺時需考量局部解剖關係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肩柱穴與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氣血相通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和營衛之效。其作用機制主要基於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理論,透過刺激此穴,可調節肩部氣血瘀滯,緩解因風寒濕邪或勞損導致的肩臂痹痛。
臨床應用
-
主治病症:
- 肩臂疼痛、舉抬困難(如「五十肩」即肩周炎)。
- 頸項強急,或因風濕侵襲所致的肩背沉重感。
- 配合其他穴位(如肩井、天宗)可增強舒筋活絡之效。
-
操作手法:
- 針刺:直刺或斜刺0.5~1寸,得氣後行捻轉瀉法,適用於實證疼痛。
- 艾灸:溫灸5~10分鐘,適合寒濕凝滯型痺證。
古籍考證與發展
《針灸集成》雖未詳述肩柱穴之操作細節,但將其歸類為經外奇穴,反映古代醫家對肩部治療經驗的積累。後世醫家結合解剖學與臨床驗證,進一步釐清其定位與適應症,使此穴的應用更趨精準。
肩柱穴的理論與實踐,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原則,亦展現經外奇穴在針灸治療中的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