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流濁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流濁涕

鼻流濁涕,又稱鼻淵,為中醫證名之一,指鼻腔流出稠厚濁涕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醫學入門》,後世醫家如《雜病源流犀燭·鼻病源流》進一步闡述:「鼻淵其症,鼻流濁涕或稠涕。」臨床上常見於外感熱病、慢性鼻炎、鼻竇炎(中醫稱「鼻窒」、「鼻鼽」)等疾患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中醫認為,鼻流濁涕多與肺、脾、膽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肺經風熱

    • 外感風熱邪氣,壅滯肺竅,肺失宣降,熱灼津液成涕,故見涕黃稠、鼻塞、頭痛,或伴發熱、咳嗽。
    • 舌脈特徵: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膽腑鬱熱

    • 膽經循行於鼻側,若情志不遂或飲食不節,致膽火上炎,熏灼鼻竅,涕液黏稠腥臭,甚則帶血。
    • 常伴口苦咽乾、目眩、急躁易怒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  3. 脾胃濕熱

    • 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上蒸鼻竅,症見涕黃量多、鼻塞重濁、頭昏沉。
  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黃厚膩,脈滑數。
  4. 肺脾氣虛

    • 久病或體虛致肺脾氣弱,津液不固,濕濁上泛,涕液白黏、淋漓不止,遇風寒加重,兼見氣短乏力。
    • 舌脈特徵:舌淡胖有齒痕,脈細弱。

相關典籍與治法

《黃帝內經》稱鼻淵為「腦漏」,認為「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」,強調膽熱上擾之病機。歷代醫家治療上,風熱者多用蒼耳子散(《濟生方》)加減;膽熱者選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;濕熱者以甘露消毒丹(《溫熱經緯》)化裁;氣虛者則以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合玉屏風散(《世醫得效方》)固本培元。

此外,針灸常取迎香、印堂、合谷等穴通竅化濁,或配合艾灸足三里以健脾益氣。外治法如辛夷花煎湯薰鼻,亦見於古籍記載。

此症與西醫之急性鼻竇炎、過敏性鼻炎等有相似表現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調理,結合臟腑虛實,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