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項痛
肩項痛為中醫證名,指肩部與頸項部位同時出現疼痛,且二者相互牽引。《甲乙經》卷八已有記載,其病因多與外邪侵襲經脈,或內在氣血失於濡養有關。《素問·繆刺論》提及:「邪客於足太陽之絡,令人頭項肩痛。」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項背,若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可致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疼痛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、寒、濕邪痹阻經絡,以風寒為多見。風性善行,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三者合而為患,阻滯氣血,不通則痛。
- 氣血不足:久病體虛,或勞倦過度,致氣血虧虛,經脈失養,不榮則痛。
- 經絡瘀阻:跌撲損傷,或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脈絡不通,發為頑痛。
辨證論治
-
風寒痹阻
- 證候:肩項疼痛,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或伴惡風寒、頭痛。
- 治法:祛風散寒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羌活瀉白散(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川芎等)加減。
-
氣血兩虛
- 證候:肩項隱痛,綿綿不休,勞累後加重,伴面色少華、乏力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和絡止痛。
- 方藥:聖愈湯(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熟地等)加減。
-
瘀血阻絡
- 證候: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夜間尤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身痛逐瘀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等)加減。
相關經絡與臟腑
肩項痛主要涉及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,因二經皆循行於肩頸部位。若內臟疾病(如心、肺病變)引發肩項牽引痛,多屬重症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胸痹心痛,痛引肩背」,提示病機深重,需詳辨臟腑病源。
針灸治法
臨床可選取風池、肩井、天柱、後谿、外關等穴,以疏經通絡。若屬風寒,加灸大椎;氣血虛者,加足三里、三陰交以調補氣血。
肩項痛之辨證,須分虛實,察外感內傷,結合經絡臟腑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