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頭掮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頭掮法

肩頭掮法為中醫骨傷科常用之整復技術,專用於肩關節脫臼之治療,載錄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卷一。此法運用槓桿原理,結合人體力學,使脫位之肱骨頭復歸肩胛盂,恢復關節正常結構。

操作要領如下:

  1. 患者體位:令患者站立於低處,使患肢自然下垂,術者立於其患側。
  2. 施術者動作:術者雙手緊握患肢腕部上方,穩定牽引;同時將自身肩部(通常為三角肌隆起處)抵入患者腋下,作為支點。
  3. 背起與彎腰:術者緩慢屈膝下蹲,將患者背起,使其軀幹懸空,並逐漸向前彎腰,利用自身肩頭向上頂推之力,配合患肢之牽引,促使肱骨頭滑入關節盂。
  4. 復位徵兆:當術者感知腋下有滑動感,或聞及輕微「咯噔」聲,即提示關節已復位。

中醫理論依據
肩關節脫臼屬「骨錯縫」範疇,多因外力牽拉或跌撲所致,導致筋絡受損、氣血瘀滯。肩頭掮法透過「欲合先離」之原則,先牽引以解開嵌頓,再借肩頭頂壓之力矯正骨位,符合《醫宗金鑒・正骨心法》所云「機觸於外,巧生於內,手隨心轉,法從手出」之手法精髓。

適應症與禁忌
此法適用於常見之肩關節前脫位(肱骨頭脫向喙突下或鎖骨下),尤其體格壯實者。然若合併肱骨外科頸骨折、腋神經損傷,或脫位時間過久(超過三週),則需慎用或改用他法。

歷史淵源
《傷科匯纂》繼承明代《普濟方・折傷門》之傳統,結合清代武術傷科經驗,強調「巧力」而非蠻力。肩頭掮法之設計,亦暗合「四兩撥千斤」之理,展現中醫手法「柔中寓剛」之特色。

現代應用
當代中醫骨傷科常配合針灸或外敷活血化瘀藥膏,以緩解復位後腫痛。此法因操作簡便、無需器械,於急症處理中仍具實用價值,然須由熟稔解剖與手法者施行,以確保療效與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