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頭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頭骨,又稱「肩解」,為中醫骨傷科常用術語,首見於清代《傷科匯纂》。此名詞乃民間對肩關節結構之俗稱,專指肩胛骨與肱骨相連接之部位,屬「肩髃」範疇。
解剖定位與經絡循行
肩頭骨位於肩峰前下方凹陷處,當肱骨大結節與肩胛骨關節盂構成之杵臼關節。手陽明大腸經循行過此,《靈樞·經脈》稱「上肩出髃骨之前廉」,其氣血盛衰直接影響肩臂活動。足少陽膽經亦旁絡肩頸,故肩頭骨病變常與此二經相關。
生理功能與病機特點
中醫視肩頭骨為「樞機之關」,主司上肢舉重、提挈之功。其病機多因「骨錯縫」「筋出槽」所致,常見三類證候:
- 風寒痹阻:夜臥露肩受邪,肩頭骨處酸痛拘急,遇寒加重
- 氣滯血瘀:跌撲閃挫後骨縫錯移,局部青腫拒按,動輒痛劇
- 肝腎虧虛:年老體衰者肩頭骨萎弱不用,抬舉無力,伴耳鳴腰酸
傷科手法與治療要旨
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》載「肩骨脫臼法」,強調「須辨其骨縫開錯方向」。手法復位時,當先以揉法、㨰法松解周圍筋絡,再依「上髎」「下髎」之分施以提端法。若屬陳舊性錯位,可配合「肩頭骨熁藥法」,取川烏、草烏等溫經之品研末調敷。
與現代醫學對照
肩頭骨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「盂肱關節」,然中醫更重視其與周圍經筋的整體關係。肩周炎(五十肩)所現「凍結肩」現象,在傷科古籍中稱「肩頭骨黏連」,認為是「筋膜失濡,氣血不能貫注」所致。
此部位病變自古列為「上肢六脫臼」之首,《傷科補要》特別指出:「肩骱落下,手不能舉」,強調其對上肢功能之關鍵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