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流清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流清涕

證名,又稱鼻鼽,指鼻腔持續流出清稀涕液,或伴隨噴嚏、鼻塞等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:「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」意指鼻竅通暢失常,氣機失調而致涕液不收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亦提及:「陽明所至,為鼽嚏。」說明此證與陽明經氣運行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鼻流清涕多因肺氣虛寒外感風寒所致。肺主宣發肅降,開竅於鼻,若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乘虛侵襲,則鼻竅失於溫煦,津液不攝而為清涕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鼻病源流》指出:「有鼻鼽者,鼻流清涕不止,由肺經受寒而致也。」此外,脾虛氣弱、腎陽不足亦可能影響水液代謝,加重涕液清稀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此證多突然發作,常見以下症狀:

  1. 鼻流清涕:涕液清稀如水,量多難止。
  2. 鼻癢噴嚏:鼻腔發癢,噴嚏頻作,甚則連續數十次。
  3. 鼻塞:因寒邪凝滯,鼻竅氣機不暢,時輕時重。
  4. 兼症:或伴頭痛、惡寒、發熱等表證,若久病體虛,則見氣短乏力、畏風自汗。

治療原則

溫肺散寒、益氣固表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急性期(風寒外襲):

    • 治宜宣肺散寒,方用蒼耳散(蒼耳子、辛夷、白芷、薄荷)加減,或細辛膏(細辛、川椒、乾薑、桂枝)以溫通鼻竅。
    • 若兼表證,可配合荊防敗毒散疏風散寒。
  2. 慢性期(肺脾氣虛):

    • 治宜益氣固表,方用清肺止流丹(人參、荊芥、訶子、甘草)加黃芪、白朮補益肺脾。
    • 若腎陽不足,可加附子、肉桂溫腎助陽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鼻鼽:與鼻流清涕同義,但更強調反覆發作、過敏性特質。
  • 鼻淵:指涕液黃濁黏稠,屬熱證,與鼻鼽之寒證有別。

此證需與外感風熱、鼻淵等鑑別,治療上重視調理肺脾腎三臟,以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