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頭

1. 人體部位名
肩頭,又稱肩峰,為肩上隆起之突出處,屬肩部重要骨性標誌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載:「其臼含納臑骨上端,其處名肩解,即肩(骨友)與臑骨合縫處也。俗名吞口,一名肩頭。」此處為肩胛骨與肱骨相接之關鍵部位,與肩關節活動密切相關,中醫認為其氣血運行與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)相通,若受風寒濕邪侵襲或氣血瘀滯,易致肩臂疼痛、活動受限等症。

2. 經外穴名
肩頭亦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其用於灸治癬症:「平舉兩手,持戶兩邊,取肩頭小垂際骨解宛宛中灸之。」後世醫籍如《醫說》進一步擴展其應用,提及可灸治牙痛:「隨左右所患,肩尖微近後骨縫中,小舉臂取之,當骨解陷中。」近代《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》明確列為經外穴,別名肩尖

  • 定位:位於肩部,肩鎖關節凹陷處,肩髃穴內上方。
  • 主治
    • 皮膚病症:如癬、濕疹等,因穴位近陽明經,可清熱祛風。
    • 痛症:齒痛、肩凝(五十肩)、上肢麻痺或疼痛,屬經絡氣血不暢所致者。
    • 局部病症:肩關節活動障礙,可配合針刺疏通經絡。
  • 操作
    • 針刺:直刺0.5-1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。
    • 灸法:艾炷灸3-7壯,或艾條溫灸5-15分鐘,以局部溫熱為度。

中醫理論補充
肩頭穴位處多條經筋交會,與手陽明經筋關係尤密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此處氣滯血瘀,可影響肩臂功能。臨床常配伍肩髃肩髎等穴,共奏通絡止痛之效。另從藏象學說論,肩部問題或與肺氣不宣、脾虛濕困相關,治療時可結合整體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