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肩痛
肩痛,指肩關節及肩胛周圍筋骨肌肉疼痛之證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卷十。中醫認為,肩部為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)交會之處,亦屬肺臟分野,故其病機多與經絡氣血失調、外邪侵襲或內傷勞損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濕
風濕之邪乘虛侵襲肩部,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。此類肩痛多偏後側,常與背痛並見,遇陰雨天氣加重,伴酸重感。 - 肺受風熱
風熱之邪犯肺,循經上擾肩部,多見肩痛偏前,痛引手臂,或伴咳嗽、發熱等肺系症狀。 - 勞損外傷
因強力負重、跌僕損傷,致局部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。痛處固定,活動受限,甚則牽引頸項,屈伸不利。
辨證論治
- 風濕痹阻
- 症狀:肩痛酸重,遇寒濕加劇,或伴麻木感。
- 治法:祛風除濕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羌活勝濕湯加減,可酌加桂枝、桑枝以通經活絡。
- 風熱犯肺
- 症狀:肩前疼痛,連及手臂,或見咽喉腫痛、發熱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宣肺通絡。
- 方藥:防風湯或羌活散加減,熱重者可加黃芩、石膏。
- 氣血瘀滯
- 症狀:痛如針刺,夜間尤甚,活動受限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舒筋通絡。
- 方藥:身痛逐瘀湯加減,或配合針灸、推拿以鬆解筋結。
相關證候
- 肩背痛:多屬太陽經病,與風寒濕邪客於經筋有關。
- 肩前痛:常見於手陽明大腸經病變,或肺熱上擾。
- 肩後痛:多因手太陽小腸經氣血不暢,或腎虛寒凝。
- 肩不舉:屬「肩凝症」,多因氣血不足或痰瘀阻絡,致肩關節活動障礙。
對應現代疾病
中醫之肩痛,可見於風濕性關節炎、肩關節周圍炎(五十肩)、肩胛肌勞損等疾患。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(本文基於中醫典籍及理論整理,旨在闡述傳統醫學觀點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