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肩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肩髓為中醫解剖與生理名詞,指肩部骨骼所藏之精髓,屬「髓」的局部表現。《內經》將其歸於「五體」(皮、脈、肉、筋、骨)中「骨」的範疇,與腎精、腦髓存在深刻聯繫。

一、經典理論溯源

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以「肩髓內消」描述重病耗傷精氣的病理狀態,原文將「大骨枯槁」「大肉陷下」與「肩髓內消」並列,揭示其與整體精氣盛衰的關聯。此處「肩髓」不僅指解剖結構,更隱含腎精上奉以充養肩骨的功能概念。

二、中醫臟象學說中的定位

  1. 與腎精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腎主骨生髓」,肩髓的充盈與否直接反映腎精的盛衰。《靈樞·海論》提出「髓海不足」可致「脛痠眩冒」,而肩髓的消長亦遵循此理,腎精虧虛時,骨髓失養,肩部骨骼可見枯萎無力。
  2. 與經絡的聯繫
    肩部為手三陽經(大腸經、小腸經、三焦經)與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膽經主骨所生病,其經氣運行影響肩髓的濡潤。若經氣壅滯或虛衰,可致肩髓化源不足。

三、病理表現與機轉

「肩髓內消」屬「骨痿」範疇,其病機可分三層:

  • 精虧髓減:腎精虧耗,無法化生骨髓,肩骨失於充養。
  • 陽虛寒凝:命門火衰,骨髓凝澀,肩部活動遲滯。
  • 氣血不榮:脾虛氣血生化不足,肩髓枯槁,伴隨肌肉萎陷。

四、與現代醫學的參照

中醫「肩髓」概念近似於現代解剖學中肩關節骨髓組織,但更強調其動態生理功能。如骨髓造血機能障礙或骨質疏鬆,可對應「肩髓內消」的部分特徵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精氣狀態的調控。

五、相關古籍論述補充

《類經》註解「大骨枯槁」時指出:「凡腰脊膝脛之骨,皆大骨也」,而肩骨亦屬「大骨」之列,其髓液消灼為真臟脈現的徵兆,提示預後不良。此說強化了肩髓作為生命力指標的意義。

綜上,肩髓在中醫理論中既是局部結構,亦為全身精氣的外候,其盈虧直接關乎腎、膽、脾等臟腑功能,臨床察此可推知內在臟腑精氣的盛衰變化。